數學教學是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共同活動的過程,一切教學措施最終都必須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來體現,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要靠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去實現。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學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主動去認識它、研究它。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該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進行思維呢?以下是本人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和總結。
1 利用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
好奇心是對新異事物進行探索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力,當這種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時就可產生積極的思維。有助于點燃思維的火花。
例如:進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一節教學時,首先讓每個學生都用紙片剪好一個三角形,量出每個內角的度數并標好,然后讓學生報出一個三角形任意兩個內角的度數,教師就能回答出另外一個內角的度數。學生開始有些懷疑,但當教師的回答準確無誤時,學生十分好奇,老師怎么這么快就能知道第三個內角的度數呢?課堂很活躍。學生都被吸引住了,開始產生要探索問題的迫切愿望。
2 精心設計問題,點燃思維火花
古人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問引起的。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是引起學生思考的重要方法,通過提問使學生思維有明確的方向,在思維活動中分析解決問題,培養思維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問題,以提問的形式把問題引發出來,使學生迅速進入緊張的思維狀態。
例如:在教學求最小公倍數后向學生提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里,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們公有的質因數,還要包含各自獨有的質因數。這是這部分教材的難點,也是學生理解算法的關鍵。面對這一問題,許多同學不禁會想:“是啊,到底為什么呢?”由于急于尋求原因,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這個問題就成了大家思考的目標。
一、加強“雙基”教學。提高思維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要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培養他們的能力,使他們越來越聰明,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思維特點,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雙基”教學。在教學中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靈活運用知識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
1 引導學生掌握概念、法則等基礎知識,注意融會貫通
如分數這個概念,在分數這部分知識中起統帥作用,不論是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大小的比較,約分、通分及四則計算,分數應用題都是建立在分數這個概念之上的。因此,在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透徹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概念,分數中的其他問題才會迎刃而解。學生解答應用題的過程,就是運用概念。由一般到特殊的復雜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的過程。
2 注意溝通聯系,形成知識網絡
在教學實踐中,注意溝通知識聯系、形成知識網絡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因此每學完一部分知識,都要安排和上好復習課和綜合練習課,以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系,使知識系統化、深刻化,從不同角度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并使新舊知識逐步形成緊密的鎖鏈,形成知識網絡。
如分數的意義與除法和比有著密切的聯系。分數的基本性質與比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性質有許多相似之處。教師在講完比的基本性質后,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溝通起來,加以練習,使學生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
3 在實際操作中激發學生的思維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見一遍不如親手做一遍。這就說明了實際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學生動手自己操作,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需要以感性認識為基礎,通過實際操作可以使知識系統化、形象化,為學生感性理解和記憶知識創造條件。學生動手操作也符合其思維發展的特點,由具體到抽象,促使學生具體感知和抽象思維相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精心設計課堂練習,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課堂練習中應努力創造活躍思維的條件。因為材料是訓練思維能力的必要條件,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所以在練習中要給學生創造靈活解題的情境,教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引導正確的思維方向,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方面、多角度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課堂練習中進行變式練習,使其中的本質屬性保持恒定。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問題,防止單調重復。解答問題時不要死盯著一處想,一處不通另找一處,這方面不行另找一方面,否則習慣于從單一方向思考問題,就會導致思想僵化,喪失變通的機敏性。
例如,五年級學生原有240人,其中女生占7/15,后來又轉來幾名學生,這樣女生占總數的15/31,問轉來幾名女生?如果用一般的解法,盯住女生人數這方面想,在小學知識范圍內就很難解決。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如果換一個角度,從男生人數這方面想,男生^數沒有變,原來占總數的8/15,后來因來了幾名女生,男生人數就占16/31,這樣學生對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