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展開和現代教育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多媒體技術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和強大的交互功能;能靈活處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素材。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從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學生的記憶,是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
一、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 多媒體信息技術激發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景,變動為靜,變抽象為具體,可以大大活躍課堂氣氛,使教師原本枯燥的講解、干巴的歷史概念活起來,生動而迅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引發學習興趣,誘發強烈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例如在探究學習《對外開放》一節課時,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鄧小平實行和堅持改革開放政策所做的偉大貢獻,我利用課件展示了一段情景材料: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學生低聲跟著伴唱的同時,屏幕展示下列幾個問題:(1)歌詞中的老人指的是誰?舉例說明他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貢獻有哪些?(2)第一個“春天”和第二個“春天”的含義各是什么?(3)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學生的思緒飛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開放時代,同學們仿佛看到了鄧小平揮手微笑的偉人豐姿,在伴唱聲中使課堂氣憤達到了高潮,欣賞完歌曲后,經過幾分鐘的熱烈討論。結合以前所學知識同學們對這節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2 多媒體信息技術能更好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歷史學習是以掌握歷史概念,探求歷史發展動因和規律為目的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的歷史概念,僅憑教師的講解往往難以達到很好的效果。采用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課件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將知識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巧妙的動態演示代替抽象的說教,學生就會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學習。如在學習《戰略大決戰》一節時,學生對解放軍戰略反攻目標和主攻方向及三大戰役的進程往往因地理知識所限,難以理解。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了幾幅動態地圖,通過流動的箭頭把敵我雙方的攻防路線及戰略態勢進行演示,再配上有關三大戰役的影視錄像片,學生在一幅幅鮮明生動的圖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僅較清楚了解了戰爭進程,理解了我軍的作戰方針和意圖,更掀起了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沉浸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
3 共同制作課件加強教師之間的溝通和師生之間的交流
在課件制作中,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單靠個人的力量是難以順利制作完成的。從編寫提綱、教案、查找資料到剪輯、制作,需要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需要一種團結協作的精神,這必然極大地沖擊以前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單干”做法。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借鑒別人優秀的課件,這樣不僅節約了時間,同時也節約了資源。還可以把有的資料交給學生去完成,讓他們在資料的收集中找到學習的樂趣。課件做好之后,展示給學生看,會增強他們的學習成就感。美國某大學有一句名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強調了動手實踐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
二、多媒體教學在歷史教學應用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 多媒體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
我們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時不能理解為“屏幕代替黑板、電腦代替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互動技術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并使其成為課堂上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教師要充當“導演”的角色。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一定要堅持“為我所用”的原則,讓它真正成為我們完成教育教學的好幫手。
2 信息和資源的補充應適度
利用多媒體,能為我們的教學提供更直觀和更感性的資料,從而使我們枯燥的歷史教育教學更加生動,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但并不是資料越多越好,資料的補充應該適度。所以,我們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時,應首先根據課本內容和學生實際對所用的資料進行篩選,做到少而精,堅持適度和有效原則。
3 板書不能少
多媒體手段使用以后,教師的板書量大大減少,節省了很多上課時間,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有更大的發揮時間,學生也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鞏固和訓練。但有些教師,誤以為有了多媒體就可以不用板書,上課時頂多寫個標題。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有很大弊端。我們在使用幻燈片課件時,雖然每一張上面關于本節的重難點和知識結構體現得都很明確,學生當時也能看、聽明白,但是,當最后一張幻燈片展示完以后,學生的思維也就斷了,知識沒有形成一個整體,不系統,遺忘得也快。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板書。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教學時,應該在黑板上列出本節課知識結構和主干知識,以便使學生在老師講完后對內容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使知識系統化;另外,也便于學生對筆記進行整理。所以,多媒體不能完全取代粉筆,多媒體和板書應該相互配合使用,板書可以少,但不能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