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課標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師該如何進行資源開發與利用,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精用教材資源,構建有效度的數學課堂
《新課程標準》指出:“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的學習需要。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突破教材在內容呈現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直觀形象、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地呈現素材,教學中信息的呈現重在提供給學生適量的信息,而不一定是完整的題目,促使學生對已有信息進行分析,建構聯系,得出某種結論或提出某些問題,信息的呈現不一定是教師一步到位的呈現,可分步呈現,或讓學生自主呈現,應該使每個學生都成為提供信息的主體,變以往學生坐等信息為主動地提供、獲取信息,提高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
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教師提供給學生一則材料:請你任寫幾個小數。如1.4,2.37,4.89,15.3,21.325,并把他們組成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可以組成1.4+2.37,4.89-1.4,15.3+2.37,21.325-4.89,然后試著研究一下小數加減法的法則。這一材料由于條件不確定。學生可自主選擇、獲取自己喜歡的信息,進行相關組合,產生多種多樣的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教師教得靈活,學生學得靈活。所得結論也靈活多樣,培養了學生靈活的計算能力。可以說。教材資源的價值功能在這里得到了最為深層的發掘體現。
二、提煉生活資源,構建有信度的數學課堂
數學學習的過程,總是伴隨著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的積極作用而逐步走向深入的。而在實際教學中,數學教師往往比較關注“知識基礎”對新知建構的支撐性作用,而恰恰容易忽略“生活經驗”對知識意義領悟的促進性作用。筆者認為,對于身處紛繁復雜世界的學生主體而言,其逐步積累起的“生活經驗”毋庸置疑應該成為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提供學習空間,創設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在具體現實學習情境中自然發揮生活經驗、自覺啟動主體思維,羽數學知識的本質意義作出個性化的有效回應。
教學“有余數除法的應用”時,例題“一共有21人要坐船,每條船限坐4人,需要租幾條船?”學生學習之后,知道至少要租6條船。然后教師進行了拓展,教師問學生:“你們會怎么分配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學生說:“前面5條船每條坐4人,最后一條船1人”,此學生一說完就有學生有意見了:“我覺得不好,最后一條船只有一個人。游玩時一個人也太孤單了。”其他學生聽了都表示有同感。“那怎么辦呢?”教師追問到,學生說:“我覺得應該盡量分布均勻一點,這樣大家都有伴!”這時有個學生卻說道:“還不如再租一條船,全部三人一船,這樣更公平。”這個學生一說完,引起“公憤”了,“那也太浪費了,一條船可以坐4人,為什么才坐三人,題目說‘至少’,也就是說只要人能全部坐下就可以了,再租一條船就有很多空位了,太浪費。”……
本環節是這節課中學生最投入的環節,真正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本節課的目標之一是通過已學的數學知識,合理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這里的“合理解決問題”即余數的合理應用,學生設計方案后反思自己的方案,得出了更好的方案。可以說在互相辯論中,每個孩子都心服口服,真正做到了“合理應用”,而且學得非常開心。
三、接納文化資源,構建有厚度的數學課堂
用數學思想來解讀社會現象,這是數學文化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作為立足新理念精神、依附新時期背景的數學教學。理應帶著博大包容的人文姿態,去全心關注時代特質下的社會現實,并精心選擇那些蘊涵數學意義、富有思辨價值的社會現象,以恰如其分的合理方式呈現于課堂現場,以便引導學生靈活應用數學知識、適度透析社會現實,從中既增長知識、錘煉思維,還能感悟數學的文化內涵,體味現象的社會根源。
“百分數的意義”的教學結尾,教師出示了一則信息“小學生的近視率是22%”。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及其折射的社會背景中描述百分數的意義,說說自己的感想。學生說道“這里的‘22%’應該是把小學生總人數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約22份的小學生患了近視眼,而不是說每100人中一定有22人患近視眼。”教師給予了大大的肯定,并追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有學生說:“我們現在的同學平時看電視或是玩電腦的時間太長了”,有學生說:“還有可能是現在同學們的作業負擔比較重,讓同學們忙于學習,使眼睛過于疲勞”,還有學生說:“我們應該加強體育鍛煉,做好眼保健操,并隨時注意用眼衛生”等等。
此時,“百分數”賦予了社會生命!它已不僅僅是一種數學知識,數學文化,它更成為了一扇透視社會的窗口。透過這扇窗口。學生準確領悟了百分數的情境意義,還以此為起點理性分析了造成小學生視力下降的多維根源,促使學生對今后的社會生活現象產生了更為深層的內心啟發和自我約束。而這些顯性和隱性教學目標的協同達成,都應歸功于教師獨智慧的資源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