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課外作業,將學生學習語文的大課堂延伸到課外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中去,讓學生在課余、課外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語文知識,促進其能力的發展。
一、把課內知識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
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積累,可以設計以下幾種作業形式:
1 進行課外閱讀。《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從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語言材料。”老師們根據《標準》要求,讓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為的是希望能夠達到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搜集大量有用信息的目的。
2 邀游網絡世界。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電腦已經進入了千家萬戶,有聲有色的網絡世界立刻吸引了學生的目光。顯然,網絡也能成為布置家庭作業的突破口,于是我就順水推舟,讓學生在網絡上搜尋大量有用信息,以補充課堂教學。
3 撰寫調查報告。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不同的學習個體,對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因此,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應體現個別差異性,堅持用自己獨特的眼光看待這個社會上的一切現象,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4 進行社會實踐。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幾乎相等。也就是說,教學要以課堂為核心,主動地向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學生的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這樣使學生的課堂語文訓練和課外語文活動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就能取得能力訓練的整體效益。
5 親自動手制作。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運用課本知識,動手做做,這樣不僅符合小學生的心理也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布置作業時,我充分利用農村這個豐富多彩的大課堂,讓學生栽培各種花草,飼養各種小動物,或者寫寫畫畫家鄉的一草一木、肥壯的牛羊;讓學生對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家鄉的環境有更全面的認識。
二、課外作業布置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 不要過多占用學生的課外時間。學生除語文學科的學習之外,還背負著數學、英語等學科的學習重擔,他們不能將所有的時間都用于語文的學習。
2 各種形式的作業應交叉布置,頻率不宜過繁。一方面我們的語文教材每一篇課文的內容各異,如果長時間布置同一形式的作業,學生容易對這種煩瑣的學習形式產生厭煩心理。
3 一定要給學生的成果展示或匯報的時間。學生花了很多心血完成一項作業,如果沒有展示的機會他們會感到非常失落,以后會喪失完成作業的動力。
課外作業與語文課堂教學互相影響為作業的布置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實踐證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外作業,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由此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讓學生在愉悅合理的環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其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并積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
淺談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激發學生積極性
陳項國
語文以其廣、博的特點,使我們的教學目標具有了全面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為此,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是較為死板的,缺少激情,缺少活力,而制約語文課堂教改的原因是學生沒有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語文課堂教學的突破口在哪里?我認為應該從激活語文課堂談起。
一、把語文學習與豐富自己的心靈世界聯系起來
人總是要面對三個世界:生活世界、知識世界和心靈世界。如果為了滿足生活和知識兩個世界,語文的確是不合時宜的,語文學習也的確是味同嚼蠟。但是,我們的世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心靈世界。我力求在課堂教學時給學生一片明媚的天空,讓學生的人格得以提升。我想語文教學,應該作為對學生的一種品格陶冶,開發人的智慧潛力,豐富人的內心情感,鼓勵人性尊嚴,理解生命意義,樹立人生的信念和社會責任心。
二、盡量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質疑、能質疑
好的語文課,要改變“課文闡釋者”的舊形象,創設學習情境,促使學生愛讀書,愛表達,成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課、交流課。而學生質疑問難的精神是教師培養出來的。要解決這一問題最關鍵的做法是要著手培養學生具有評論家的眼光。教師在教學中對課文可先不做任何評價,讓學生對文章的特點和值得借鑒的地方先以評論家的眼光談談看法。
三、不斷創新教學過程。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嘗試新的學習
創新是個體主動的行為,只有學生主動了,才能在知識學習和身體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自己,素質教育才會不斷前進。
四、語文的提高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應重視點滴的積累
一節課要能解決一個問題,對于要幾節課才能完成的課文,可定出不同的目標分別在不同的課堂上解決。這樣才能使得學生樂于學習語文課。
錢理群先生說:中學語文教育應該多一些人文教育,應該給人建立一種精神的底子。人若缺少這種底子是會有問題的,這是很可怕的事情。雖然在一節課中不可能使某種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但這也說明一節課中更不能培養多種能力。“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欲速則不達”的古訓又不能不成為我們這些做教師的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