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師要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就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將學生置于問題氣氛之中,使學生在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學習,將已學的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而且學生還可以從這個學習過程中有所發現,獲得新的知識和方法。
關鍵詞:初中 英語 提問
課堂提問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研究資料表明,中小學教師每節課的平均有效提問為百分之五十六,而英語教師有效的課堂提問通常就更少了,而且問題的設置存在以下幾個缺點:問題不明確,啟而不發;問題的難度控制不當;缺少互動性、邏輯性;過于收斂,缺乏發散性。問題設計技巧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提問的效果,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成敗。
一、提問要目的明確
課堂提問的目的,教師要十分清楚,明確其意義。在備課的時候,教師在鉆研教材的同時,要研究提問的目的,使提問都具有意義;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設計意圖明確的各種提問,如溫故知新的復習性提問,理解知識的啟發性提問,組織學生的定向性提問,總結規律的歸納式提問,學習方法的指導性提問等。
二、提問要有雙向性
在課堂上,學生注意聽教師和其他同學講英語是培養聽力的主要途徑。聽錄音是培養聽力的有效方法。說主要包括對話和敘述兩個方面。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會話表演,既能提高學生的對話能力,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采用按圖、給關鍵詞的辦法,是培養學生敘述能力的有效中間環節。當前應當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英語提問能力。言語交際活動是一種雙向性活動。如果甲方不會主動開口,則乙方就無從接話。這樣,雙向性的言語交際活動就不能實現。因此,提問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言語訓練。它是培養言語交際能力的重要環節。
三、提問要有導向性
教師掌握發問的主動權,必須在最佳時機發問。什么是最佳時機呢?按照孔子的說法,就是當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際,即似懂非懂,想弄懂又不知如何弄懂,想使力又不知如何使力。教師啟發性的提問,具有極大的導向性。發問的時機不成熟,再有價值的問題,對學生也會絲毫不起作用。
四、提問要態度和藹
教師要相信學生能夠回答所提的問題,微笑著期待傾聽學生的發問與作答,并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答題時,受表揚與成績呈正比例相關。”在教學中,注意采取民主的教學作風,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運用有效的激勵手段,設計符合學生基礎知識與能力水平的問題,為他們的成功創造條件和機會。
五、提問要有啟發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取決于教師引導作用發揮的程度。提問必須具有啟發性,使學生產生質疑、解疑的思維過程,達到激發思維的目的,要給學生,思索時間,以達到調動全體學生積極思維的目的,要注意設計展現思維過程的提問,不應滿足學生根據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斷。
課堂提問應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目標,教師在課堂組織中展開充分的對話和溝通,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真正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真正提高問題質量,達到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曉蘭,英語有效課堂提問研究[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2]楊成靜,英語大班精讀課堂組織策略的探討[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03期
[3]江海青,怎樣通過課堂教學影響學生的學習策略—一次個案研究[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4]袁軍,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設計[J],雞西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5]向驍紅,成舒,李榮佳,廖云,探究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課堂互動[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許國華,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教學[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8期
淺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技巧
張成生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著師生教與學的觀念落后,教學時空局限于教室、學校,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教學形式單一,教學過程僵化,師生關系緊張等現象,導致師生在課堂上搞空架分析,強輸硬灌,學生心理壓抑過大,教學效果較差。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開放的教學理念是消除以上弊端的有效途徑。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其中,對閱讀教學的要求就體現了開放性。
一、更新觀念,創設開放的閱讀教學情境
傳統的閱讀教學,教師觀念陳舊,用單一的師問生答的刻板教學模式,來指導學生的閱讀活動,追求統一的閱讀方向,統一的閱讀結果。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只有更新觀念,解放師生,建立開放的師生關系。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創設開放、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解放學生的心理壓抑,才能使學生身心愉悅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去。
構建開放的閱讀教學課堂。在開放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求知欲,關注學生的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問題讓他們提、疑點讓他們辯,結論讓他們得。教師在課堂中,應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應盡可能地減少統一的要求,還給學生學習的自主權。
二、注重聯系,構建開放的閱讀教學形式
開放的實質是聯系。只有注重聯系,才能實現閱讀教學的開放。
加強課內指導與課外閱讀的聯系。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僅靠課內閱讀是遠遠不夠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只有立足于開放,運用新語文課程的全新理念,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學生才能在閱讀活動中求愉悅,求新知,求發展。
注重知識的滲透、整合。小學語文閱讀活動是一次系統活動。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美國教育家杜威就強調過學習過程中經驗的重要性。閱讀教學應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如《月光曲》一課,找出貝多芬同名曲來讓學生結合內容欣賞,加強了語文與音樂學科的聯系,陶冶了學生情操,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加強同社會、自然的聯系,開放閱讀教學的時空。開放的課堂教學,不應只局限于教室、校園內,應加強同家庭、社會、自然等廣闊的教育資源的聯系。
教師應如課程標準所述的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強生生之間的聯系,使之學會交流、合作。應形成一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元互動的交往方式,通過語言、暗示、情緒感染、合作競爭、角色互換等交往活動。從而在交往中整合,歸納閱讀材料,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