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上唱了多年的素質教育,終于率先在山東、江蘇兩省區正式拉開帷幕了。2009年6月份,江蘇省政府和教育廳下達了“五項規定”,對規范教育教學行為、減負增效作出了明確而嚴格的規定,這對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進程起到了積極作用。素質教育是以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為根本目的。地理素質是學生全面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包括地理知識素質、地理品德素質和地理行為素質三個方面。地理素質教育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但是,中學地理素質教育現狀一直令人擔憂。在應試教育的導向下,中學教育已變成了升學教育,只重視升學考試的科目教學。在農村中學,80%的地理課由兼課教師擔任,教學效果很少過問,導致大多數地理課成為“主科”的練習課或復習課,向學生傳授地理基礎知識的時間難以得到保證,還談什么地理素質教育呢?在城市學校,雖然地理課都由專職教師擔任了,地理教師掌握了教學陣地,但大多數學生卻把地理當作“副科”,甚至有的班主任還鼓動學生棄學地理,因而學生對地理課無興趣,上課不專心,把地理課當成記英語單詞或做其他科目作業的時間,在這種狀況下的地理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更談不上什么地理素質的教育了。即使在高中,由于地理考試改為會考,對高中學生產生誤導作用,使他們認為地理課可有可無。再加上會考要求簡單,且有的學校會考監考力度不夠,學生過關容易,絕大多數學生覺得學習地理無壓力,也就沒有熱情和興趣學習地理了。學生不學,教師難教,勢必影響地理素質的培養。
針對上述現狀,在素質教育大潮來臨之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重視和督導中學素質教育,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作為中學地理教師,我們更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改變傳統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地理素質教育的質量。
一、轉變教育觀念,明確素質教育的要求
應試教育更多地注重于知識傳授和考試技巧的訓練,以升學考試為目的,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夠重視。而素質教育則以豐富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身心素質、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為宗旨。因而,地理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而且更要重視地理品德素質、行為素質的培養。教學中。可結合教材內容加強對學生進行國情國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以及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人口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等。
二、加強自身教學基本功訓練,提高中學地理素質教育質量
要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素質。教師素質應包括師德修養、業務水平和能力、教學基本功以及教學科研能力等方面。其中,課堂教學基本功應該是教師素質的主要部分,也是能否實現素質教育的關鍵。要在地理教學中善于進行素質教育,教師的課堂教學基本功到家與否至關重要。地理課堂教學基本功主要包括課堂教學能力、語言技能、板書技能、板圖技能等要素。近幾年來,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多次組織了地理優課觀摩、優質課競賽、教研論文評比等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我們地理教師要抓住有利時機,積極參與,全身心投入,通過各種活動使得自身素質得到提高,從而為地理素質教育的實施盡一份微薄之力。
三、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素質
在沒有升學壓力的情況下,地理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維”、“學會創造”、“學會做人”。特別要重視后進生,充分信任和尊重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指導,使后進生產生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得到較大的發展。
“學會學習”主要是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對每一地理事物做到五問:“是什么”、“什么樣子”、“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影響”等;還要培養學生正確閱讀地圖的方法,提高閱讀地圖的能力,做到圖文結合學習,從而提高學生自學地理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項長期而細致的工作,可通過嚴格訓練、指導、競爭、評比等方法,使學生養成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工整書寫、自覺完成學習任務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會思維”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地理教學中,訓練學生思維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南北取向法,是教學生按照地圖方位展開思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因果綜合法,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能力。例如:對工業布局、廠址選擇可進行多要素原因分析,培養了學生聚合思維能力;而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可以從地球平均氣溫將升高、兩極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平原等幾方面分析,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學會創造”就是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創造方法,培養學生強烈的創造意識和良好的創造個性。創造方法主要有“智力激勵法”、“類比啟發法”、“聯想法”等。地理教學中,應注意滲透這些方法。另外,還應讓學生積極參加興趣小組活動,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解決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中,由此產生創造的可能性就會愈大,獲得創造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許多創造發明都說明了這一點,例如魏格納創立“大陸漂移學說”。
“學會做人”主要是指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深化對國情、國力和國策的認識,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使學生具備較強的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培養學生自覺維護人類利益又不損害環境的地理行為素質,從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這些都是地理素質教育中值得重視的問題。
總之,我們地理教師在素質教育大潮中應該提前做好準備,在任何情況下決不放松地理素質教育,為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做出努力,為培養參與21世紀國際競爭的主力軍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