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現代課程發展的需要,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理念向實踐的過渡,更好地駕馭探究教學,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和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設計各種探究活動。充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和能力迫在眉睫。本研究依據新課程理念,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提出了相應的“探究式教學策略”。
一、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制訂和選擇教學策略時應遵循的原則
1 教學過程體現科學探究思想與基本特征,所探究的問題要有可探究性。
2 教學過程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3 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學生的參與性,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發表見解和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做中學”。
4 要從身邊的問題入手,從常見的現象開展探究。
5 教師在選擇具體教學策略時要從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著眼,兼顧教學內容的特點、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狀況等,靈活地采取措施。
二、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1 物理概念建立過程的探究活動教學策略。
此類探究活動的設計規律是:(1)從相關生活情境中提出物理問題。(2)結合學生的前概念進行引導,鼓勵學生自己思考、討論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3)創設能激發認知沖突的情景,調動學生的情緒將探究引向深入。(4)在學生選擇有用信息、結合相關信息、聯系原有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提供幫助,促使學生解決問題。
如力臂概念的建立,如果放開手讓學生去操作,利用鐵架臺、杠桿、細線、鉤碼、彈簧測力計、三角板、直尺這些實驗器材自行操作、記錄數據,由學生初步總結使杠桿平衡時應滿足的等量關系,教師可繼續提出力與杠桿不垂直的情況,讓學生發現矛盾,再進一步進行探究總結,無論杠桿平衡條件是否能夠由學生真正探究出來,還是最終在老師的提示下豁然開朗。總之,學生會意識到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物理學上把它叫做力臂,它不同于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這一過程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2 觀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探究活動教學策略。
此類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觀察出發,提出科學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進行主動探究做出猜想,設計實驗,搜集證據,理論解釋,再搜集證據,并應用探究的結果解決新的問題。
如探究筷子的折射問題時,設計問題:把筷子插進立方體水槽內,再注水近滿,你認為會看到哪些現象,先畫出圖,然后觀察。注水后從不同角度觀察,你看到了哪些現象?有哪些現象你沒想到?把筷子插入注有水的圓柱形玻璃杯內,預想從不同角度觀察與上次實驗現象是否相同?由看到的現象你能提出哪些問題?這樣通過一系列問題讓學生不斷地更加深入地觀察和思索下去,使一個似乎閉著眼睛就能回答的問題不斷深入,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在觀察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如能自己提出問題,那么學生就會更加高效地進行探究活動,如教師加以重視和引導鼓勵學生把心中的疑惑表達出來,提高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水平,就能夠進一步開拓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3 有關定理、原理的探究教學策略。
物理學當中的定理、原理,往往要求比較精準地敘述,這其實比一字不漏地去背要求還高。在定理、原理簡潔的語言中包含了多個物理概念、術語的確切含義。學生對于此類內容,往往就算會背也還不能真正理解。經常會造成認為自己會,但運用到具體的例子和習題中就會暴露出問題,即所謂的“一聽就會,一做就錯”。那么,我們對定理、原理的闡述方式也可以探究一下。讓學生在保證概念正確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話來表述。然后,師生共同與書上的說法進行對比分析。這不僅能檢驗自己是否真正理解,而且能幫助學生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把知識真正轉化為己有,與此同時。還鍛煉了歸納、總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