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障兒童是否有發展是衡量培智學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標準。智障學生個體差異性很大,培智學校的教學應立足差異,為不同類型的智障學生“設計個別的教材,個別診斷學生的學習能力,評定個別的成績”,使學生在“自我比較”中完成有差異的發展,讓所有的學生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關鍵詞:智障兒童 差異 個別化教學 發展
智障兒童的思維膚淺,各方面的思維活動大大落后于正常的同齡孩子,對他們來說,學習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特別是情況各不相同的中、重度智障學生。不少培智學校的教師教學沒有成就感,有人甚至發出這樣的感慨:“教得辛苦。學得痛苦,考核結果慘不忍睹!培智學校教學太難了!”新課程理念要求培智學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要關注智障兒童當前發展,同時還要關注智障兒童的可持續發展。面對目前培智學校教學現狀,重新審視我們的培智教學,探索和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有效課堂教學之路,成為新課程改革實踐的需要。
1994年國際特殊教育大會上發表的《薩拉曼卡宣言》中指出:每一個兒童都有獨一無二的特點、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教育體系的設計和教育方案的實施應充分考慮到這些特點與需要的廣泛差異。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不同的兒童要達到一定知識的水平和范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边@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該采取個別對待的態度。隨著特殊教育的發展,接受教育的智障兒童的障礙類型越來越復雜,從遺傳性智力障礙到學習障礙,從唐氏綜合癥到腦癱,從精神性的情緒障礙到孤獨癥等。智障學生個體差異性很大,除了智能和適應行為不良外,還伴隨著諸如認知能力、學習能力、人格特點、情緒情感等方面的突出差異。因此,培智教學模式應該由原來的適應輕度智障兒學習的分科教學模式轉向以適應類型復雜的智障兒學習的個別化教學模式。
一、立足差異。設計個別化教學
個別化教學是在同一教材、教法不能針對班級教學中學生的程度差異時,為顧及個別能力、興趣、需要及可能遭遇的困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特別設計的不同的教學計劃。個別化教學是以個別化教育計劃為指導,在集體教學的條件下“適應并注意個性發展的教學”。個別化教學與個別教學不同,個別教學僅是一種“一對一”的教學實施形態,可能是個別化教學,也可能不是個別化教學,其區別關鍵在于是否是為符合學生發展需要而特別設計的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
然而智障學生個體差異性很大,除了智能和適應行為不良外,還伴隨著諸如認知能力、學習能力、人格特點、情緒情感等方面的突出差異。從教學實踐來看,我認為培智學校教學應立足差異,為不同的學生“設計個別的教材,個別診斷學生的學習能力,評定個別的成績”,使學生在“自我比較”中完成有差異的發展,讓所有的學生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1 個別化教學是一種教育思想,是人本主義思想和因材施教教育原則在教育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它強調要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中心地位,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個別教育需要開展教學工作。智障學生相互間巨大的個性差異和各知識體系的特殊性使培智教學中更適宜運用個別化的教學。
2 個別化教學是一種價值追求。它并不是要縮小或消除學生之間的差異,而更強調挖掘學生的潛能,發展每個人的個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培智教學中運用個別化教學能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使每個智障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展,實現最大的價值追求。
3 個別化教學是一種教學策略和模式。它既肯定了集體教學的合理性,又注重克服集體教學過于強調統一的弊端。個別化教學是針對每個學生的個別教育需要,綜合運用集體教學、分組教學、個別教學等組織形式,彈性處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教學因素,使每個學生都受到適合其特點的教學,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進步,從而實現其個別化學習的目標。在培智學校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么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每個智障學生完成教學目標,在“自我比較”中完成有差異性的發展。所以培智學校教學中運用發展觀的個別化教學才使能每個智障學生都受到適合其特點的教學。
二、實施個別化教學。完成有差異的發展
1 制定培智學校個別化教學計劃。個別化教學計劃是以個別化教育計劃為依據,以適應學生差異為前提,以學生現有水平為基礎,以滿足學生個體發展需要為目的,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和具體的學習任務指標,操作性強,便于評價監控。培智學校的個別化教學計劃,首先要對每個智障學生的發展進行客觀性評量,在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后,根據每個智障學生的個人特點、能力、現有發展水平和生活需要找出最近發展區,為每一位智障學生制定個別教學計劃。個別化教學計劃分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長期目標是指本學期內預計該生所能達到的知識或能力水平,短期目標是將長期目標進行能力層次的細化,從低到高,循序漸進的發展。培智學校個別化教學計劃通常是以表格形式出現的。包括: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學習狀況、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評價教學目標的標準和方法等幾方面。
2 選擇培智學校個別化教學的策略。選擇正確的策略是確保培智學校個別化教學目標實施的關鍵。首先,教學目標的差異性。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不統一,不同智力發展水平的學生和有不同需要的學生應學習不同的教學內容或達成不同的教學要求。其次,教學內容的選擇性。針對個別化教學對象的接受能力,對教學內容作適當的調整,凡是不符合其學習能力的內容不列入教學內容。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多樣化的學習材料。第三,教學形式的多樣化。集體教學、分組教學、合作教學和個別教學有機結合,從學生已有的生活感知經驗出發,將學習與智障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內容更貼近智障生的生活和經驗。教學中要充分準備一些新奇的、操作性強的教具來輔助教學,讓智障生多動手操作和觀察,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借助現代化的多媒體進行教學,將一些抽象的知識通過聲、形的方式。以智障兒童容易感知的視、聽形式出現,將靜止的對象活動化、生活化,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細致化,便于智障生理解接受。教學中還可以選擇性地運用游戲活動,調動智障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他們在生活中體會知識。在實踐中掌握知識。第四,教學方法的針對性。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人有8種智能,這8種智能的不同組合導致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學習方式。教師就要針對不同教學對象的能力優勢(潛在智能),合理選擇教學方法。第五,教學評價的個別性。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同,學習內容有差異,學習結果自然也不可能一樣。所以教師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評價學生,應據不同的目標進行評價,只要學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有了進步就應當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學生在“自我比較”中完成有差異的發展。
3 培智學校個別化教學效果的評估。這是培智學校個別化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但常常容易被忽視。個別化教學是一個動態的漸進的過程,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進行經常性的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及時修訂目標和方案,以使個別化教學計劃更加合理、更加科學。培智學校個別化教學效果評估時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第一,個別化教學計劃是否準確反映了智障學生的實際需要。第二。給智障學生制訂的短期目標是否如期實現。第三,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是否有效。第四,智障學生在發展的進程中是否有新的情況出現。第五,在執行個別化教學計劃過程中教師是否碰到困難或提出新的建議。
當然,培智學校的個別化教學是一個不斷摸索,不斷進步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立足差異,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取長補短,才能在個別化教學過程中取得預期的教學成果,提高培智學校教學的有效性,使每個智障學生獲得有差異的最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文京,許家成等著,《弱智兒童適應性功能教育課程與實踐》,第一版,重慶出版社,2002年
2 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建議》,第二版,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
3 樸寶山著,《個別化教學之理論與實際一凱勒教學模式之研究》,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4 鄧志偉著,《個性化教學論》,第一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