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我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注重‘雙基’學習,追求基礎知識的扎實和基本技能的熟練。”同時也強調:“勤于習題演練,重視系統訓練,注意知識的梳理和結構掌握,并進行較多樣的‘變式訓練’,通過‘練題’來及時鞏固和強化知識,‘精講多練’成為我們普遍的教學模式。”故此,如何在教學中使學生的計算能力有效地發展是小學數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計算教學比較枯燥,所以計算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就更要注意教學方法的研究,要特別注意教材內容的銜接,每教一個內容都要特別注意應用哪些舊知識,這一節課內容在哪里,這就是重點。在教學時,就要充分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自己在舊知識基礎上去發現,去獲取新知識。下面,我就結合個人多年教學實踐,談談培養計算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數感的培養
口算在經濟、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極為廣泛。即使在計算工具高度發展的將來,口算仍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同時,“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發展思維和培養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口算是小學數學的一項基本任務。新課標強調指出:“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堅持經常練習,逐步達到熟練”,并對各年級口算教學與訓練規定了具體內容,提出了具體要求。因此培養與訓練口算能力是加強數學基本功的主要環節之一。具體方法如下:
1 豐富練習拓思維
利用孩子們的好奇心采取變換形式的方法促使學生熟記,如20內的加減法是計算教學重點,也是基礎,因此要在10以內的數的組成與分解相當熟練后,才能開始學習得數是11、12、13……的加法,同時學習相應的減法,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一味地讓學生死背2+9=11,3+8=11,11-8=3,11-3=8……學生就會感到沒有意思。我們應該要設計一些題目換換樣子來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只給一個數字“13”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看誰想出來的算式多,于是7+6=13,8+5=13。6+7=13……13-7=6,13-9=4,13-4=9……學生能想出很多,或做“開火車”一人說一道不準重復,學生越練越熟,思維就越來越敏捷了。
擴展思維的訓練,如學完20以內加減法后,讓學生回答15-( )=( )這樣一個題目學生就會動腦想出被減數是15的幾條算式來,這樣循漸序進,有計劃、有步驟,常抓不懈地進行,學生的計算能力就會得到有效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2 口算方法靈巧記
學生學習數學的任何內容都應該培養有根據、有條理地進行思維活動。計算的算理是說明計算過程中的依據和合理性,計算的算法是說明計算過程中的規則和邏輯順序。學生在學習計算的過程中明確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靈活、簡便地進行計算,計算的多樣性才有基礎和可能。因此,在計算教學中重視算理和算法的訓練是重要的。如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就要應用 “湊十法”去了解算理和算法。在教學中,我是這樣進行訓練的:先指導學生通過擺小棒,了解算理和過程;再啟發學生說出“湊十”的方法:先想9加幾得10,9加1得10,就把2分成1和1,9加1湊成10,10再加1得11。這樣學生就能靈活、牢固地進行口算了。
3 變式訓練激興趣
口算技能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因此口算訓練必須要經常化。而經常練習,就要針對兒童特點,形式要多樣化,以激勵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果方式單調,學生就會感到乏味,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為了避免產生厭倦情結,更需要采用多種多樣,生動活潑的形式來進行。如利用口算卡片、口算表或小黑板上抄好的口算題進行視算;采用對口令、“開火車”等方式進行聽算。有時可通過“找朋友”——把算式與數組成圖,用線連起來練習口算;有時利用“動腦筋”等方式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在訓練手段上,除卡片外,可利用實物、口算器等教具和幻燈片、投影器等電化教學手段進行直觀形象教學,以增強效果。
4 枯燥法則故事化
對于小學生來說,一是要注意直觀,給學生感性知識。二是要注意教師的講述,既要學生認識事物本質,還要注意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有了自覺性,積極性,思維就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活動,尤其是較枯燥無味的內容,學生不感興趣,印象就不深刻,掌握不好就要出錯,遇到這樣的內容,我就設法把法則故事化。如教學進位加法時,只單純讓學生按法則去死記硬背,學生往往會漏加進位的數。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能記住關鍵易錯的地方,我是這樣做的:先結合工人阿姨包裝鉛筆的事,每數滿10支鉛筆包成一盒,來說明進位加法也是一樣當個位相加滿10就要向十位進1的道理;再通過計數器的操作演示鞏固進十的過程;最后讓學生按法則計算并口述思路。這樣學生對進位加法的計算就不會枯燥無味了。
5 重點難點分散化
許多計算法則,都是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發展而來,所以我們在備課時要研究教材,了解學生,把不易理解、步驟復雜的內容給它分散一下難點,集中突破關鍵。如教16+5=( )的豎式計算時:先讓學生復習6+5之類的進位計算;再進行16+2的豎式計算,學生對這些舊知識熟練了,那么學習16+5=21的難點就容易解決了;最后進行反饋練習做57+8=( ),6+54=( ),65+5=( )等這一些練習題,這樣就可以集中突破關鍵,使學生靈活地掌握方法,不用去死記硬背了。
二、計算素養的培養
在數學教學中,計算素養的培養也是不容忽視的。
1 培養學生計算仔細,書寫整潔,自覺檢查的學習習慣
這是新課標的明確要求。這些習慣不是天生的、固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要從兒童一入學學習寫數字就開始有目的地培養這些習慣,為今后繼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首先做到,這樣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每次做題前要求學生做到:一看、二想、三做、四查。即首先看清數字與運算符號、運算順序,想想能否簡便計算,并且做到邊做題邊檢查。我們對小學生不能光喊“細心”,是要教會他們掌握方法,要嚴格要求,形成良好習慣才能有收效。如教17-9+3=11時,先要求學生用直線標出運算順序,再把17-9算出的復數8寫在直線下面,然后算8+3=11,結果是11,與此同時做到邊計算邊檢查數字、運算符號與計算結果。這樣每計算一步落實一步,即邊做邊查結果就會準確了。
2 計算也要培養學生會說算理的習慣
數學課是思維體操課,要使學生時時刻刻都在進行思維活動,這也要靠訓練。有了算題說理的習慣,在學生自己解題時,才會出現默默的思維語言的活動。只有這種活動才能使學生正確運用知識的能力不斷增長。如教15-8=( )時,讓學生從兩種方法去說說:(1)因為8+7=15,所以15-8=7;(2)我是這樣想的,把15分成5和10,先算10-8=2,再算5+2=7,所以差是7。經常這樣要求學生、訓練學生,使學生永遠處于是學習主人的姿態,使學生覺得不是知識支配他們,而是他們駕馭知識。這樣學生就會精力十分充沛地遨游在小學數學計算的海洋中,而毫無厭倦枯燥之感。
多年的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培養和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是一項平凡而又艱巨的工作。沒有什么竅門,只有以學生為主人,處處為學生著想,把每個四十分鐘的口算訓練安排好,持之以恒,定能成功;讓學生學得有興趣,輔導學生堅持不懈和腳踏實地地去訓練;只有這樣學生的計算能力才會普遍地、十分理想地達到上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