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成功之母,一個人一旦有了力求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意識傾向,就會形成一種求知、學習、研究的動力。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地理教師應不斷地改變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把死課本變成“活”課堂,利用各種有利因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一、導富有新意。學習有興趣
一堂課的導言,可以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產生探究事物的沖動,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地理教師應注重新課導言的藝術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學,巧妙地選擇地理知識的結合點,用生動的事例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之進入最佳的求知欲望狀態,如在講高中地理第五單元“工業的區位選擇”時,如果直接地提出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學生肯定會看著課本回答問題,并沒有產生求知的欲望,但是我換了一個情境提出:“現在計劃在我省建一個天然氣化肥廠,請你參與規劃。這個廠應該建在哪里”?問題提出后,同學們各抒己見,不少同學提出應建在東方市,我又進一步提問:為什么要建在東方市?同學們開始討論,把這里建廠的有利條件一一列出,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課的教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二、巧設疑問,借疑增趣
設疑恰當,能更好地增加學生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別注意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例如:在講解世界洋流模式時,如果照本宣科,學生一定會索然寡味,為了提高學生興趣,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國臺灣省的小朋友,把一個裝有信件的密封小玻璃瓶放人海中,那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小朋友有可能收到這個小瓶子嗎?同學們根據洋流的方向和洋流系統,運用已有的地圖知識,反復地思考、驗證,很快就得出了答案,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探究,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增強學好地理的信心。
三、轉變方式。活躍課堂
課堂教學的最終結果,不在教師“教”得如何,而在于學生“學”得如何。過去我們的課堂常常被教師主宰,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天花亂墜,而學生在課桌上昏昏欲睡,這樣極大地刺傷了學生的學生興趣。我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引起學生多角度的心理興奮,如在講“鋒面與天氣”時,我引導學生根據鋒面的性質、位置和移動方向,計算鋒面過境的時間,然后模仿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的形式,說明當地的天氣變化情況,這樣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興趣。在講“荒漠化及其防治”時。讓學生閱讀我國西北地區降水量的分布圖,以及西北地表植被的分布圖,通過圖形疊加,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了解沙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并掌握了地理的學習方法,變枯燥的接受式學習為主動的探究性學習。
總之,興趣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只有潛移默化地把它運用到教學中去,學生才能在上地理課時感到輕松愉快,覺得既能學到知識,又是一種享受,從而形成愛好地理的良好學習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