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語文教育家都有這樣的共識:語文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探討本學科自身規律的同時,還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而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誘導啟發藝術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節語文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將制約著學生思維訓練的發展。我認為,語文課堂提問有以下幾點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師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開始可讓學生思考: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但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不能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涂。
二、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達到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的效果。如《小橘燈》一文中寫道——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么人?”她說:“現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讓學生分析小姑娘話沒有說完的原因,可以這樣問:“小姑娘話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繼續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處,為什么不直說?”有的學生會說“怕別人知道”、“當時不方便說”,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提出關鍵的一問:“文章這樣寫小姑娘,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因為有了前面第一處的“曲問”,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處“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所以說,這種要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會產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
三、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要上好一節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這需要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變色龍》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沒變,那是什么?“看風使舵”。此時教師就應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再變?學生就能很容易地回答了。
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如在學習了《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中竺可楨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讓學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這種精神?能具體說說他們的感人事跡嗎?這幾個問題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廣”,并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系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展,有些還對學生加強了人文精神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