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在《中小學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將七年級至九年級教學要求中的“運用”層次,全部改為“活動”,使得活動課的課時比例大大增加,并且,在教材中都還設置了具體的話動安排。在日常的活動課教學中,思想政治活動課教學對于豐富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主動地學習知識,發展各個方面的能力,能夠起到實質性的作用。但部分教師在組織開展活動課教學時,單純地為了追求活動教學的完美性而越俎代庖。包辦了許多本應由學生完成的創造性活動,沒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用,更談不上去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有的教師在組織活動課教學時,缺乏教學手段,使得活動課教學單調,形式單一,而且理論性強,沒有去結合社會實踐,甚至讓學生“紙上談兵”,與活動課的初衷背道而馳,停留在活動的表面。為了活動而活動。
前不久,觀摩了同事組織的兩堂活動課教學。聽后,不免就有這方面的感觸。一堂活動課的主題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科技成就展》。在這堂課中,教師制作了精美的課件,應用多媒體展示了大量的內容,并且配備了優美的音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欣賞了中國古代人民所創造的一項又一項文明成就。在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幾個能活躍課堂氣氛的問題,使得學生的興趣非常高,初給人的感覺是一堂成功的活動課。另一堂課的主題是《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在這節課中,是以學生演講的形式開展的。首先,教師將全班分成了八個學習小組,然后,由每個小組推薦一名學生上臺演講,并且,演講后由全班同學給予評價。在整節課中,學生的知識準備充分,演講內容貼近主題,少數同學的演講水平也較佳,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演講賽。
但觀后細想,卻發現了作為活動課教學最不足之處。在這兩節活動課中,表面上看,整個課堂氣氛熱烈,教學形式尚佳,且開展了一定的互動活動,但卻和思想政治活動課教學的一個原則,即“理論聯系實際”相違背。沒有去結合學生的實際,去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成為活動中的主人;沒有去結合社會實際,與時事及現實問題相融合,相貫通,讓學生能夠在感悟中學習,而是在教師的主導下,在教師的充分準備下,開展活動,是在純理論的學習基礎上,讓學生再去接觸理論,感悟理論,使學生在“空洞”中學習。在《中小學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對實踐性的要求是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如何更好地貫徹這一思想呢?
首先,要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從自己角度出發,關注如何讓學生來適應自己教什么和怎樣教,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往往會產生“注入式”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就要求教者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教什么和怎樣教都要去適應學生發展需要。只有這樣,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意識上,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參與教學,在不斷的創造中得到發展。這是活動課教學發揮學生自主意識很重要的一點。
其次,要確立創新、開放式的教學觀念
現在的思想政治考試,是一種開卷考試,考試的內容源自教材,而又跳出教材作了較大的延伸,著重考查學生的創造和實踐能力。非常靈活。如果我們仍固守“教材中有什么,我就教什么”的觀點,在課堂上,抱著“寧愿自己多講些,學生多聽點、多記些”的教學方法,在平素的訓練中使用題海戰術“襲擊”學生,想當然“熟能生巧”。這不但培養不了學生的能力,還會讓他們疲勞不堪,甚至對靈活多變的考題無所適從,最終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我們的教育教學要向創新、開放式的教學觀轉化。在平時教學上,要把社會、生活、人生、實踐內容引入課堂中,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等能力。同時,教師在開展活動課教學時。要將一些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開展一些確實有效的教學形式。如開展主題班會,進行社會調查,將娛樂競賽引進教學,“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模擬課堂”,或“手工制作”。有條件的話,我們還可以帶著學生到戶外進行實地考查、進行走訪活動,回來整理圖文資料,寫成小論文或心得,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毫無疑問,這樣活躍、激昂的課堂是吸引學生的,而且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深入學生的內心,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亦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
總之,在活動課教學中,我們要將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如何使學生得到自主發展上。要及時把握時代脈搏,把教材內容與現實問題相融合,為教學注入新鮮材料,要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貫通,讓學生進入社會大課堂,做到學以致用,培養能力。這樣,才能將活動課的初衷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