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的,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一、靈活運用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做數學”
由于初中數學課程內容的重大調整和變化,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很強的開發能力。要深刻領會新教材的意圖,全面地熟悉新舊教材的變動情況,根據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時更新數學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好新教材。講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現代化手段、幾何圖形等,帶領學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和學生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在教學過程中“做數學”。
二、把握學生的思維狀況。捕捉學生探索過程的價值
現行的教材,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在一些值得花時間的內容上用足工夫,使得一些策略性和原理性的東西得到理解。如(多邊形的內角和),學生剛學完三角形的內角和,一定會按照最簡單的方法探索出四邊形的內角和,即按照對角線將一個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得180°x2=360°,可是學生偏偏不按照預料的方法去做,從四邊形中任取一點,得到四個三角形,內角和是180°×4=720°,但是四邊形內角和要減去一個周角,所以應該是720°-360°=360°,老師應迅速把握到學生的思維狀況,捕捉到了學生探索過程的價值。馬上提問:1 將這一點放在四邊形的一邊上,結論還成立嗎?2 這一點取在四邊形外,你們的結論還成立嗎?這樣的問題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時間在同學們的討論和爭辯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課堂上呈現的生機和活力,會讓師生久久感到愉悅和振奮,學生的學習也不再局限于課堂和課本。
三、創造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活躍的課堂氣氛
1 數學教師自身要具備創新精神,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教師本身所具有的創新精神會極大地鼓舞學生的創新熱情。因此應該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2 創設一種讓學生在學習上積極向上、敢于冒險、解決問題時能享受到樂趣和成功的班級氛圍和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較適宜的“氣候”和“土壤”。在這種課堂上,每個人都參與學習、發表見解、獨立或協同工作。一改過去提倡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并重的模式,實現由“教”向“學”過渡,創造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愉快寬橙的教學環境。
總之,根據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時更新數學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為基礎,繼承與創新并重,使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帶領學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養學生對教材的知識發現、探索和運用的能力,進而具有自學能力。
政治教學中如何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陳建林
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更新知識,轉變角色。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文主要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轉變思想。真正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意識
學生主體思想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很不理想。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并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在師生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
1 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課中,依法治國和思想道德建設是兩個重要的內容,在課堂上我采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依法治國更重要,反方則認為現代社會更需要以德治國。班里的每個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準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還有些同學能很好地聯系初二學習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通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味到了主人翁的樂趣。
2 通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毙抡n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后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并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于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總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并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