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引領學生與作者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在多年的教學中我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故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抓住文章線索。深入理解內容
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要設法找出文章的線索,并按照線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層次以及思想內容。文章的線索不是單一的,由諸多因素決定文章的內容、寫作特點以及風格等。文章的線索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以時間轉移為線索、有的是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有的以事物為線索等使文脈清晰,層次分明,一目了然,把全篇各部分內容緊密地聯結起來。如《故鄉》全文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通過閏土二十多年前后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這時作者的情感也在文中悄悄地發生變化。因此,抓住文章線索,認真揣摩,深入理解內容,是閱讀的重要方法。
二、抓住文章中關鍵內容
關鍵內容是揭示全篇題旨的文字,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藝術融成一體的閃光點,在散文構思中起到藝術聚焦的作用。如《濟南的冬天》里“溫晴”、“秀氣”等詞。學生的閱讀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從形式人手理解內容,從內容與形式的結合上進一步理解深化的循環往復的消化吸收的過程,讓學生抓住文章中關鍵內容,是一個重要的引導方法。
三、激勵學生表情達意
情感是人們對客體事物在心理與態度上產生的反映。現代社會下,良好的情感,不僅促使人們健康生活、和諧交際、調適心情,更能促進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嚴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我認為要憑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感知體悟,激勵學生表情達意,達到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移情能力。移情就是讓學生進入到文章中的角色里去,這時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是文章中的人物,揣摩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從而達到角色轉換的目的。如《我的叔叔于勒》就可讓幾個學生分別去扮演文中的人物,去體會父母對叔叔的情感變化反襯我的善良與對叔叔的同情。
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情感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領學生正確體悟教材情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執行這一任務的過程中離不開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往往帶著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去感知教材。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較準確地領會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優美景觀所陶醉時,隨著情感蓄積加深情勢加劇,會產生急于噴發的動機,即出現了“情滿而溢發”的現象。如教學詩歌類文章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從審美的層面去把握;教學悲劇類文章可以讓學生去理解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震撼力;教授情感類文章應注意創設情境而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角色達到“愛恨并生,悲喜同起”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美是心靈的體操”,只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審美特點,在語文課堂中不斷開展審美教育,讓學生每天做這種“體操”,我們就一定能夠培養出健康的終身發展的“美”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