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閱讀教學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這種能力主要靠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就要求老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創造性地指導學生閱讀,使學生愛讀、樂讀、會讀,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獲取知識。那么在教學中該如何去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激發興趣,提升學生的讀書興趣
我們知道,激起學生對教材(或閱讀)的興趣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重要方面。課文單元后面的“綜合性學習”,因它的活動內容新穎開放、活動方式靈活自由而吸引學生,因此教師利用好新教材每一個單元后的“綜合性學習”這個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活動,以激發學生對語文教材、對閱讀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比如《橋》的綜合性學習教學時,就引導學生由探尋橋的形狀引申為探尋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活動。要學生按照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建議,利用課外時間廣泛地去查找資料,閱讀相關的內容,調查有關橋的歷史、文化傳說。同時結合本地的情況分析、探討陽山大橋對本地人民經濟、生活乃至文化的影響等等。由于所選主題貼近生活實際,學生對于這一主題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活動中表現得十分積極、活躍,而在反復的實踐活動中學生需要綜合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這樣,學生的讀書興趣自會產生并得以提升。
二、先培養閱讀的整體感知。再進行品讀鑒賞
在閱讀時,用不同的符號標出文中關鍵的字、詞、句、段,然后,再把標出的字、詞、句、段聯系起來進行思考分析。比如在閱讀課文時,應注意標出文中承上啟下的詞、句、段,以利于分析文章的段落層次。這種方法就是要學生在反復閱讀時。注意思考分析,經過思考再動筆,通過動筆再思考,從而較為迅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段落層次、主題思想等,使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不斷地得以提升。在課文空白處加標記和評語的方法,這一方法就是在勾、畫、圈、點的基礎上,經過反復思考,將分析總結出來的關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結構特點、語言特色等方面的感受及時記錄下來。這是閱讀的整體感知,切莫無視文章整體,劈頭就是架空分析。有了閱讀的初感,形成了感性認識之后,到了分析探討課文階段,思考文中的形象、概念就會變得真切、生動、具體,原來感知階段心靈瞬間的感受也會變得更為深刻、準確。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品讀鑒賞,就會進入到美好的情境之中,取得綜合教學效應。
三、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核心因素。它是指對課文書面語言的形成和內容的理解能力,即對課文的詞句、篇章、寫作方法以及所表述的思想意義正確分析、理解的能力。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時,我采取以下方法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如教學《海燕》時,指導學生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有關本文的寫作時代政治背景的資料,聯系課文內容體會“海燕”等意像的象征意義。學生很快地通過自己收集的資料找到“海燕”等意像的象征意義:海燕象征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暴風雨象征革命形勢,大雨象征力量,海鷗、海鴨、企鵝象征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四、培養學生做讀書筆記或內容摘記、寫讀后感的習慣來提高閱讀能力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注重激發學生動筆的激情和欲望,指導他們把讀文章的感受、體會及從文章中獲得的啟發和教育寫出來,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針對班級學生不習慣長時間閱讀行為的特點,我首先決定培養他們定時定點地閱讀書籍報刊的習慣,并且想到要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條件,在完成作業的基礎上,要求他們盡可能多地閱讀一些課外書籍,而且都是學生很感興趣的,也是針對學生心理而給他們建議的課外書籍,如童話類《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再比如小說類《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由此而給學生建議去看漫畫版的《水滸傳》、《西游記》而且在看的時候習慣性地做讀書筆記或者內容摘記,或者讀后感。
五、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思維活動由問題的產生開始,疑問是學習的起點,問題是點燃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敢疑、敢問。如預習《變色龍》一文,有學生提出整篇小說都是寫警官奧楚蔑洛夫,根本沒有寫道“變色龍”,為什么小說的題目叫《變色龍》?“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事件時,為什么一會兒穿大衣一會兒又要脫大衣”等問題,我對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都一一給予肯定,表揚了這位學生的好問精神,并鼓勵學生深入文本尋找答案。要讓學生學會質疑,教師的責任首先在于“引”,要精心置疑設問,示范引導,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索。如《死海不死》的教學,可在講臺上放一只盛滿水的杯子、一杯食鹽、一個雞蛋。把雞蛋放進盛滿水的杯子,雞蛋下沉至底。我給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誰能讓杯子中的雞蛋浮起來?以此為突破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課文中尋找答案,最后學生發現把鹽溶解到水里,最后雞蛋終于浮了起來。這樣就迅速地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六、注重情感體驗,發表個性見解。培養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這就允許學生在課堂上有自己的獨特體驗,當然,學生個性化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甚至包括錯誤,但畢竟比那些老生常談、人云亦云的觀點好得多。在學生發表閱讀見解的過程中要學會容忍學生的錯誤,給學生以犯錯誤的權利,讓學生意識到“與其重復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試著說一句錯誤的話。”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尤為重要。正確引導學生個性化地閱讀的要意還在于:讓學生從小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習慣于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進而造就他們寬廣的胸襟,培養他們民主的性格。
總之,培養學生具有閱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語文教學中強化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利于使學生比較系統全面地掌握語文知識。在學習上變被動為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發掘學生智力的重要一環,我們要注重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使學生在實踐中根據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自身實際,主動探索相應的方法,積極思維,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努力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