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標準,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由傳道、授業、解惑轉化為學習引導者。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創新發明的先導,正是在問題的搜尋、發現、確立、探索、解決的過程中,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服從者、執行者變成了主動的探究者、研究者、發現者。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
現在的學生普遍缺乏問題意識,學生能在老師提出問題的情況下解決問題,但他們不能主動提出問題,學生在這種“只學回答問題”的環境中學習,是不能發揮其學習的主體性的。我們知道,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大部分都是簡單化和數學化的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一些具有發散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問題。例如:在教學《相似三角形的應用——測高》這一課之前,我首先帶著孩子們去操場上采集數據,7人一小組,分別測量國旗桿在陽光下的影長、某個易測量物體的高度和它在同一時刻陽光下的影長。學生在記錄這些數據時就開始產生問題,“為什么要強調同一時刻啊?”、“為什么這樣就可以測出旗桿的高啊……”“我們教學樓的高度可以這樣測嗎?”這樣學生既學會了數學知識,又解決了實際問題,還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精心組織、教給方法使學生善于提問
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博士說:“什么叫學問?是要學怎樣問,就是學會思考問題?!币虼?,如何讓學生學會怎樣提問,問到要害處,關鍵在于讓學生掌握提問的基本方法。
1 可從哪些方面提出問題
(1)在知識的“來龍”上提問:如果某個知識是在什么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或者與什么舊知識有相關但又搞不清楚的。那就在此提問。
(2)在知識的“為什么”上提問:如果對某個問題為什么是這樣,為什么不是那樣,還搞不清或者說不出來,就可據此提問。
(3)在知識的“歸納或分類”上提問:如果對知識不會歸納整理,分不清類型,而把知識看成一盤散沙似的孤立個體,可就此提問。
(4)在知識的“去脈”上提問。如果學習了某個知識以后,卻不了解它的作用,也可以提問,并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有創建地問。
2 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的方法
(1)觀察法:按照客觀事物本身內在的聯系和實際情況,提出問題。如:教學“圓柱體的認識”時,讓學生把課前準備的圓柱體實物拿出來,在觀察的基礎上可自主提問:A 圓柱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狀?哪些面完全相同?B 如果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將是一個什么圖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體的什么有聯系?C 圓柱體有多少條高?
(2)追問法:當新接觸到一個問題或者在某個問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可以順著其思路從不同角度對問題緊迫不舍。例:教學“比的意義”時,比的后項不能為0,學生追問為什么,并提出球賽時為什么出現4:0,6:0……教師不但要講道理外,還要表揚提問學生。
三、給學生創造條件與機會。使學生樂于提問
樂于提問是學生的重要心理素質之一。在初學圓錐的體積公式推導時,老師在教學中應遵循學生好奇、好問、好表現自己的特點。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多留一點思維的空間,學生自己探索得出來的。老師決不能心急,以致包辦代替,學生能獨立思考的老師決不能暗示,以致學生樂于提問。例如,在初學圓錐的體積公式推導時,老師用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各1個,通過實驗操作,得出圓錐的體積等于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后。有幾個學生提出問題:老師為什么要用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實驗,用其它的圓柱和圓錐行嗎?通過這一問題,課堂氣氛活躍了,同學們又提出如下問題:既不等底又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也存在三分之一的關系嗎?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呢,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又怎么樣?這一串的問題引起了同學們的爭論,在這活躍的教學情境中,老師拿出準備好的幾組教具,讓小組代表上來操作,檢驗以上的情況是否能存在三分之一的關系。在這種新穎別致、妙趣橫生的教學情境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充分發揮。
四、肯定學生的質疑能力
在講授基本作圖作完“用尺規作一個角等于已知角”時問學生:“你們用什么辦法知道我所作的角等于已知角?”問題提出后,有的說用度量法,有的說用疊合法。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后說:“那么你就學我的方法去畫角,然后用你自己的辦法去驗證。”不一會,有學生問道:“老師,你這樣畫的依據是什么呢?”這個學生提的問題很有價值,這個問題蘊涵著幾何的后續知識‘邊邊邊公理’,這樣,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教師要及時肯定學生的質疑能力,增強其自信心。
五、在提問中獲取知識。在提問中形成技能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探索和創新的源頭,同時又是他們善于發現問題、提出疑義、以求解決問題的形式,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在狀態轉人活躍狀態。因此。加強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鼓勵和引導學生不迷信課本和權威,敢于懷疑,敢于批判,進而求異求新,這樣才能突破傳統觀念,大膽創新。在教學“垂直”時,由于學生以前對垂直有所了解,所以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出點與直線。然后再過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并且觀察所畫的圖得出結論。由于有的學生畫的是點在直線外,有的畫的是點在直線上,所以學生自己歸納結論時問題就產生了,他們之間產生了分歧,我就利用這一時機組織討論,在討論中給予點撥,講解,問題解決后,學生得到印象特別深刻。由此可見,在教學中學生的提問是其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表現。教師應鼓勵學生“愛問”,培養學生“善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在提問中獲取知識,在提問中形成技能。
總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當今在新課程改革中,改革要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現在的教學就是要能夠使學生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讓他們在一個輕松活躍的情境中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問題,敢于標新立異,追根到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提高,真正成為課堂中學習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