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在談到關于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時明確地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圖書、報刊、影視、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文化長廊、標牌廣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可是,長期以來,我深刻地認識到我們對語文課程的理解相對來說比較狹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科書”,教師的行為往往也只是在遵循著“教學大綱”,執行著幾乎一成不變的“教學計劃”,教授著單一的“教科書”。現在看來,這種教學觀念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和滿足學生對語文學習廣泛而豐富多樣的需要。
要想全面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開發利用語文課內外的課程資源必將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舉措。同時,對于長期習慣于傳統的課程觀和教學模式的教師來看,這將是一次嚴峻的挑戰。
第一,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培養廣泛的興趣
在教學形式上,力圖改變把學生禁錮在小小課堂上,日復一日地重復著單調枯燥的教學計劃,采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課外找錯別字、病句展示與交流、故事會(《寓言四則》、《夸父追日》)、討論會(《故鄉》、《孔乙己》)、朗誦比賽(《黃河頌》、《天上的街市》、《理想》)等,并附有一定的評價標準。演課本劇(《皇帝的新裝》)、辦手抄報、編習作集(要求學生把寒、暑假期中寫的日記、周記、習作編成一本作文集)。這樣一來,就必須處理好課內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二者之間的關系。課內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占據主導地位,課堂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作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主陣地的地位不能動搖。課外學習資源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起到一種輔助作用。事實上,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二者并非對立,而是統一的。課內教學資源特別是教科書的開發利用可以成為課外學習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和依據,課外學習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成為課內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化和有益補充。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既要采取多種多樣的靈活的教學方式。發揮課內外資源的各自優勢,更要盡可能地使二者有機結合,實現教育功能整合和提升。
第二,充分挖掘課內外教學資源,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
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每時每刻都包含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些人文性。如在教學中學生在享受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成果時流露出的快樂的情感體驗,這是以往教學中很少見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只要有疑問,隨時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隨時可以發表,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同學問無拘無束地交往。課外積極引導,讓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自然中的語文學習資源。特別是那些鮮活的密切聯系現實、密切聯系學生經驗世界的教育資源,如節日、紀念日、剛發生的身邊事、國家大事、國際新聞等,使語文課程內容不再局限于教科書,不再局限于狹隘的空間。讓生活這一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多種自然、社會、人文、網絡資源成為學生們不斷充實、不斷更新的長流活水。
第三,放開手腳,積極引導。相信學生。給他們自由的空間和時間
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會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解放孩子的嘴,讓他們會說……”。在挖掘語文課程資源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確定學習活動的主題,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編寫材料,自己主持活動。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興趣盎然,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才會更加深刻地體味出如沈復筆下那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濃濃舐犢之情、曹孟德東臨碣石的壯志豪情;才會體味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一腔報國之情、“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一縷悠長思鄉之情、還有羚羊木雕上那交織著濃濃親情和真摯友情,再加上一股難言的委屈之情……
第四,善于利用網絡資源。積極拓展學習的無盡空間
我們生活在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很幸運有了互聯網技術。利用互聯網獲取教學教材是我挖掘、利用課程資源最便捷的一個途徑。比如在教學古詩文的過程中,我特別強調要學生善于從古典文學中汲取營養。因其中有很多名言警句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流傳甚廣,把它們分類搜集,整理出來配合課本教學,讓學生加以記憶。在言談、寫作中能加以運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談個人修身時,我愛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勸誡學生為人處世要謙讓時,我愛用“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鼓勵學生時,我愛用“地闊無邊天作界,山登絕頂我為峰”;教育學生要有遠大抱負時,我愛用“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或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講到博大胸襟時。我愛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或是“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弘揚愛國精神,我愛用“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講到從容鎮定,我喜用“寵辱不驚,閑看廳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講到持之以恒,我喜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以上這些例子大都是課本上看到的,堪稱千古佳句,學生掌握了以后將會受益終身。學習、搜集、整理,就在無形中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極大地拓展了語文資源學習的空間。
總之,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種開放性極大極復雜的活動,因為語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時間段。作為一名新時期的語文老師,深感責任重大,相信只有用真誠、努力、汗水才能去誘導每一顆心靈去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才能讓其增長知識,發展個性,健全人格。恐怕,這才是語文資源開發、利用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