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學生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但在大力推進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今天,教師要轉變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有效性的意識,注重有效教學策略的運用。本文分別從關注學生、緊抓教學過程和教師及時的反思這三個方面對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嘗試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有效教學 小學 數學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來到學校,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蔽依斫膺@是有效教學的最高境界。我們評定教學是不是有效教學,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在小學數學教學上,新教材的內容更加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和新知識的更新。為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也著力轉變角色和發展教學能力,著力通過在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的嘗試來做好新課標的要求。
一、有效教學
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即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中關于方法來研究。于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中關于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
有效教學的理念,核心是關注學生需求,追求教學的真正效益,而關注的心理基礎則是尊重。有效教學的關鍵是緊抓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努力創造和諧愉快的課堂,通過一定的經驗活動,使學生的學習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
二、小學數學與有效教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倡從“教教材”變為“用教材教”。創造性地“用教材”,講究要把教材用好、用活和用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發揮智慧,進行有效的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上,由于面對的教學對象年齡都比較小,生活和社會經驗比較有限。所以有效的課堂教學更多地取材于社會生活,把生活情境引入課堂,著力于對教學過程的設置,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去經歷得出結論。促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培養思維能力,并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當他們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觀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覺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時候,也就是有效教學實現真正意義上讓學生變得更聰明的最高境界了。
三、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嘗試
(一)關注學生
1 尊重差異,全面發展
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知識儲備和不同的生活經歷,
都影響著孩子們看問題的出發點和思考的角度。教師要尊重學生所具有的個體差異性,要善于充分利用、分層要求,提出具有鮮明個性的學習目標,這是每個學科進行有效教學的一個共通點。具體在數學學習上我們在實現國家規定的數學課程學習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具體為學生設置相適應的發展性目標。允許學生在實現基礎性目標的前提下,用不同的時間和速度來完成自我設定的發展性目標,允許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從而達成學習目標。小學數學有效的教學應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自我發展需要,使發展水平不同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得到發展,最終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2 突出主體,培養個性
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師的教育下,學生不是消極地、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知識,而是通過自己積極地、主動地開展內部認知心理活動去獲取知識。在小學數學有效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要激發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更要注意促進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形成自己相對穩定的素養和個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延長知識的再生過程,在課堂上開展嘗試實驗、操作、觀察、想象、討論、質疑等探索活動,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自主的、有目的、有意義地建構屬于他們的知識結構。例如,在教學“圓的初步認識”時,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折圓”,學生在操作中通過觀察、討論、歸納等活動可得到“在同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的結論。這樣的知識不但是認識的“結果”,更包括認識的“過程”。
(二)緊抓過程
作為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中正確地對學生定位,而且要緊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巧用教學語言、科學選擇教具、挑選鮮活的教學內容和靈活地組織教學都是將有效教學從理論轉化成實際操作的具體途徑。
1 巧用數學語言
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數學教師的語言又有自身的特色,一般有三種形式: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它們具有以下三個特點:準確、激趣、啟思。準確,除了教師本身咬字的清晰、標準之外還應該包括表述內容的完整,表達語態的得體和點撥的到位。激趣,也就是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地幽默,有時可以穿插小故事、順口溜、謎語,從而使教學妙趣橫生。例如:在完成“王奶奶家養了5只母雞和4只公雞。一只雞一個月能下28個蛋,照這樣計算,半年(6個月)一共能下多少個蛋?”這道題時,有些學生把公雞也算了進去,教師可以幽默地對大家說:“我發現有好多同學家的公雞也會下蛋?!睂W生在一笑之后,馬上反思到公雞不能生蛋,而且對“公雞不能下蛋”印象深刻。
2 科學選擇教具
教師巧妙的語言是學生感興趣去學的第一步,而科學地選擇教具,合理地運用教具去展現數學知識,是讓他們認真去學的突破口。教具的運用讓小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首先產生感性的認識,通過老師的點撥和啟發從而實現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同時。在小學數學教學用具的選擇并非成品教學用具發揮的作用就最大,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等方面的特點,進行合理選擇。往往最常見的、最現成的教具所發揮的效用最大。例如在讓學生形成數的概念時,我采用把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千差萬別的自然物品如:小兔子、小鳥、蘋果、汽車等,用同一大小的方格圖片展示,讓學生能由圖片想象出實物,然后讓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把這些物品圖片按同種物品夾在同一個方格卡片上,并對這些物品所占的方格個數進行數數和比較個數多少,從而很真實地形成數的概念。
3 鮮活的內容
小學數學課堂首先要大膽地向生活開放。雖然每個學生的手頭都發有精心編輯的教材,但它是面向大眾的,即便最新的版本,所選用的題材也不一定完全切合我們所教的學生個體。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不拘一格,選取最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例如我在小學五年級有關“分數的意義”的公開課上,引入一個很特別的話題:“奇妙”的人體——嬰兒體內水的含量占體重的4/5;成年女性體內水分占體重的2/5;成年男性體內水分占體重的1/5。按照課堂教學的設計,我要求學生當場自由編組,然后在討論完題目發表見解。由于這個話題與人的健康有關,同學們都十分愛好,所以現場的學習討論氣氛非常熱烈,而且大家在學習內容之外還說了許多對這個題目的更廣的見解:有的說,由于嬰兒出生的體重比較輕,所以如果同等需要的含水量在嬰兒身上所體現的比例就會最高;有的說,對比一下,嬰兒體內水含量比例最多,可見平時要注重及時補充水分等。
4 靈活地組織教學
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小學數學課堂“動起來”的第一步,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當學生犯錯誤時教師要對學生保持寬容,多一些贊揚與鼓勵,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除此之外,教師要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來組織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構建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交流、互動的平臺,讓學生從題目和已知情境的相似之處發現解題的玄機;通過類比聯想,讓學生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屬性去猜測另一些屬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規律,激發學生“再創造”的勇氣和興趣;通過啟發探究式教學,有效運用教材、教具指導學生觀察,引導他們借助視覺感官觸發靈感,把握理論的實質;通過激發求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敢于設想、開拓創新精神。
(三)及時反思
有效教學不是一個短暫的過程。也沒有固定的方法,教師要將有效教學過程不斷推進,需要及時的反思,及時地根據學生在上課、答疑、解難、評卷時反應的實際情況來不斷調整教學。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的內容包括數學學科知識及數學教材、學生以及數學學習、數學教學各個層面。而且反思可以在不同的水平層次上進行:首先是一般水平的反思,主要針對數學教學內容及數學教材、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與教師的數學教學等直接的簡單的反思;其次是理論水平的反思,主要對數學教育教學實踐、理論、觀念進行反思。反思教學過程中自我教學行為所反映出來的教學觀、學習觀、教育觀等。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是為了學生變得更加聰明的教學,讓學生獲得有價值的數學,有助于學生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體驗、思維方式等運用于現實生活的數學,在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能促進思維品質提高的數學。在新課程改革“推陳出新”的背景下,我們教師要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自覺的、有效的教學行為,讓我們的學生借助于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平臺,通過探究、體驗、實踐等活動,架起小學數學與生活、自然、自我之間的橋梁,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和價值觀,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活動才能充滿活力,小學數學新課改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