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識記:實踐的含義、實踐的構成要素、實踐的特點。
理解: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運用:列舉生活實例,依據相關原理,闡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2 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原理,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切實認識到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觀點,確立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觀點,初步具有運用馬克思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一切知識來源于實踐,一切知識都要服務于實踐。
二、教學重、難點
1 實踐的特點。
2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三、教學方法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
五 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活動過程
多媒體:展示圖片
探究問題:哪些圖片是實踐活動?
師:那么什么是實踐?實踐有什么特點?實踐為什么是認識的基礎?
(一)實踐及其特點
多媒體:展示圖片
三峽大壩工程
探究問題:①建造“三峽大壩工程”活動是不是實踐?為什么?實踐是由幾個要素組成的?
②建造“三峽大壩工程”活動和蜜蜂建巢活動是不是一樣的?
③毛澤東主席是“三峽大壩工程”的最早倡導者和規劃者,曾寫出“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的詞,為什么直到現在“三峽大壩工程”世紀大夢才變成現實?(分三組討論,找每組的發言人匯報對問題的看法)
老師答疑總結實踐的含義和特點:
1 實踐的含義: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
在此,教師詳細解釋實踐的定義。
2 實踐的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主觀能動性活動:人的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以自己的行動積極主動改變環境,能主動地創造有利條件,促進事物的轉化和發展。
師:那么認識是從何而來的呢?就是通過實踐。
3 實踐的基本形式。
教材“專家點評”闡述了實踐活動的三種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是變革社會的實踐;三是科學實驗活動。實踐活動的形式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容之一。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我們從以下四點對此進行分析。
小游戲:讓學生想辦法分辨教師所給的食品的味道?辦法很簡單:通過親自嘗一嘗。
【哲理故事】唐代畫家戴嵩善于畫牛。他有一幅斗牛圖,被人們視為珍品。一次收藏家把這幅畫拿出來曬,一個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收藏家問他何故,他說:“牛在角斗時,尾巴夾在兩條后腿中間,絕不會翹起來的。這幅畫的牛尾巴翹得像根豎起來的棍,叫人不由得發笑。”
有位畫家,到船廠去體驗生活。他畫了幾幅當代工人的草圖,征求工人意見,在其中的一幅畫面上,一位工人正在冒雨焊接鋼板。另一位工人為他打著雨傘。工人看后提出意見說:“雨傘的位置不對,應該移到前面,遮住電焊。我們打傘是要保證焊接質量,不是為了自己躲雨。你畫得和我們的實際情況不一樣。”
這兩位畫家的失誤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然后再讓學生舉例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在認識的過程中何等重要,任何人的認識都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關于認識的來源,有這樣兩種觀點:
——展示:七嘴八舌
觀點一: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實踐。
觀點二:認識的來源有多個:實踐、書本等。
你認為哪個觀點正確?為什么?(學生討論、回答)
歸納:“書本中的知識也是實踐的結果”——這種實踐不是自己的親身實踐。是他人或前人的實踐。
所以: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實踐。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說:
1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過渡:在2006年的8月份,人們談論最熱烈的話題,莫過于“冥王星”的降級,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有關的資料一
媒體展示:走近科學
2006年8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投票決議,部分通過將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關專家認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級”,一是新天體“齊娜”的出現,使人們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質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觀測工具,人們對冥王星的認識越來越全面。三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自身的認識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問題探究:人們對冥王星認識的變化表明了什么哲學道理?為什么?(學生嘗試回答,教師總結)
答: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歸納:①實踐給我們提出了新的問題、新的要求,推動著人們去探索和研究?!绿祗w“齊娜”的出現,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質疑。
②新技術、新工具的應用,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借助于新的觀測工具,使人們對冥王星的認識越來越全面。
③實踐的發展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
因為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斷和推理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
◇課堂探究:是什么力最推動了科學的發展?想一想,古代的天文學、力學和數學都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睂嵺`的需要,尤其是生產實踐的需要推動了科學的發展。這說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2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過渡: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我們知道,從實踐中我們可以獲得認識,發展認識,但我們獲得的認識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那么,怎樣來檢驗認識的正確性呢?請看這幾位同學的觀點:
媒體展示:各抒己見——上述觀點哪些正確?哪些錯誤?為什么?
觀點一:用權威人士觀點檢驗
觀點二:用多數人觀點檢驗
觀點三:用客觀事物自身檢驗
觀點四:用實踐檢驗
(學生嘗試回答,教師總結)
歸納:人們的主觀認識是無法判斷自己的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客觀事物本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自己。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是否與客觀實際相符合。所以,要成為檢驗認識正確性的標準,需具備一個特點:能夠把主觀與客觀聯系起來,而這只能是實踐。人們通過實踐,把認識和結果加以對比,前兩種觀點都屬于主觀認識——不具備這種特點,客觀事物自身——不具備這種特點。
觀點四正確:用實踐來檢驗。為什么實踐能檢驗呢?(學生回答)
媒體展示:實踐一方面聯系著認識,受主觀認識的指導;另一方面又聯系著客觀世界,對客觀世界改造和變革。這樣,人們把指導實踐的認識與實踐的結果相對照,與實踐結果符合的認識,正確;反之,錯誤,從而能夠檢驗認識的正確性。
所以,實踐不僅是檢驗認識正確性的標準,并且是唯一標準。
3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惟一標準。
過渡:從實踐中,我們獲得認識。那么。我們獲得認識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一位從國外學成歸國的博士,毅然來到天山腳下的草原。他從銀行貸款買了頭奶牛,運用學到的試管凍精、胚胎移植等新技術進行試驗,第二年,奶牛就產下了良種牛犢。他把這一養殖良種奶牛的技術傳給了當地牧民,實現了共同富裕。
材料二:《莊子》里有個“屠龍術”的故事。說的是有個人,去向支離益學習屠龍的本領,把千金的家產都耗費光了。他學了3年技術才得精通,但是天下沒有地方可以找到龍,因而也就沒有地方去施展他的本領。
問題:上述兩則材料分別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探究并回答)
1 材料一說明認識本身不是目的。實踐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2 材料二說明不為實踐服務的認識是毫無意義的。
3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啟示: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學習知識是為了應用知識。我們今天的刻苦學習,是為了明天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造福人類。
七、課堂小結
過渡: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主要內容,現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媒體展示:知識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