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之一,除了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外,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在一年多的探索中,我在教學中貫徹教改理念,將學生自學能力培養和課堂教學改革收到同等地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實施教學案一體化改革的過程中,既有成功的樂趣,也有迷茫的苦惱,通過對每一節課的情心打磨,我對歷史學科如何貫徹教學案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下面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談談我對歷史學科教學案一體化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反思。
一、教師觀念轉變是前提
教改最大阻力和動力都在于教師。通過改革,我對課堂教學的觀念有所變化。以前的課堂,經常是我洋洋灑灑的舞臺,我認為教師的樂趣也正是在于講得精彩,所以經常會“滿堂灌”。學生習慣了被動的接受,總是聽老師“講”才覺得是學習。通過教學案一體化的實施,我深深認識到,課堂應該交給學生。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樂學、會學、學會!所以在授課中我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分組呈現學習成果,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點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學案編寫質量是關鍵
教學案作為師生共同使用的資料,其質量關系到改革的結果。網上有可供參考的教學案,但是質量高的不多,這就需要教師精心編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全面把握重難點,認真選題,拿出一份高質量的教學案。歷史學科的教學案編寫原則既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又注重對學生基礎的夯實、思維的啟發。我們的學案幾經變革。比較成熟的版本包括如下幾個部分:學習目標、重難點、知識梳理、知識體系、預習檢測、課堂檢測、課后拓展、學習反思。其中供教師使用的教案還包括思維點撥部分,通過史料突破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另外題目的選擇應結合考點,對學習效果起到鞏固、提高的作用。
三、教師點撥是必要環節
教師在課堂中講不講?講多長時間合適?這是我比較困惑的問題,歷史課堂似乎教師不講就失去了學科的魅力。在教改過程中,通過對“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的學習、研究,我認為應都注重對學生學習內驅力的激發、學習能力的培養,而這一點同我校所提出的教改模式是一致的,這也印證了教改方向的正確性。在不斷的學習、實踐、反思過程中,我對“講”這一問題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實施教學案一體化,并不是老師不講,而是應該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對重難點問題以及學生不會的問題進行精當的點撥,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教材和學情都要有深入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