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要使每一節課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付出很多的勞動。當好一名教師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政治課教師。光憑一腔熱情還不夠,還需要有豐富的知識,掌握教學規律,懂得教學方法。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要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積極改革教學,積累經驗。要提高政治課堂的教學效果,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有效教學的基本前提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如果沒有和諧的師生關系,卻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發展,無異于紙上談兵。“教學關系本質上是對教育情境中人——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界定”。(米靖:《論基于對話理念的教學關系》)這就要求教師摒棄傳統的師道尊嚴,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完美。美國著名教育家卡爾·羅杰斯說:“在學習開始,教師的職業能力和淵博的知識……全不相干,盡管這些因素在某一時刻是有用的,甚至是有益的。但學習不靠這些,學習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關系,靠這關系之中的態度。”我在教學中品嘗過成功的喜悅,也痛飲過失敗的眼淚,但至今令我欣慰和自豪的是學生對我的信任和感激,他們在來電、來信中每每提及的是老師“和藹的態度”、“溫暖的微笑”“看我時的專注眼神”等。那么,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呢?大家可以“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每位教師的理解和做法不盡相同。我覺得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1 要從內心深處熱愛自己的學生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說:“教育不能沒有愛,就如同池塘不能沒有水一樣。”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是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更是溝通學生與教師心靈的橋梁。盡管政治課課時數少,與學生的見面機會少,但這并不妨礙教師與他們的促膝談心,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了解他們的所想所需,呵護他們稚嫩的心靈。學生也是人。有血有肉有靈魂,你對他的關心、尊重,一定會換來他的以誠相見,推心置腹,換來他對你的尊敬。重要的是,你的熱愛要滋潤每個學生的心田。鮮花需要陽光,“青草”也需要陽光,不要吝嗇你對“青草”的愛,要用愛心放飛希望。其實這也是一種教育公平。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2 要加強教師的自身修養,提高教師的自身魅力
教師要為人師表,就要在思想品質、學識能力上起表率作用,讓學生信服。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北大中文系“陽光教授”孟二冬既是大學教師的楷模,也是我們為人師者的榜樣。為此,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職業道德,不斷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學習專業知識,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使自己成為品質優秀、專業精通、言行一致的教育者。你的人格魅力得到彰顯,學生對你的教育才會“不令而行”。政治課是學校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政治教師的人格魅力提升了,師生關系和諧了,思想教育的無痕性魅力才會大放光彩。同時,要保持良好的“教師形象”,錘煉自身語言。教師要衣著整潔、談吐文明,語言要準確、規范、盡量使用普通話,就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當你呈現給學生的是內外結合的美的享受時,師生關系豈能不融洽、和諧?盧梭說得好:“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
二、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課堂是主戰場,因為有效教學的理念,最終要落實到課堂上,課堂上的有效才是最終的有效,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摒棄他們或隱或顯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漠然,使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互動的過程。
1 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理論聯系實際是政治課的生命,課堂上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手段之一;同時,教學情境的設置也是一種教學刺激,它可以誘發理想行為。比如導人新課、重難點突破、學生得到鍛煉、落實思想教育落腳點等。在講商品概念時,可設定如下情境:有兩種聲音。一種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周圍的聲音,另一種是美、日等國商人從大自然采集來的天籟之音,并把它編輯制成磁帶、光盤出售,用以休閑。引導學生思考兩種聲音的不同:是否都是勞動產品?是否都是用于交換?這樣能使學生對“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較深刻的認識。
當然,教學情境的設置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是案例,也可以是非案例;既可以是教師事先創設的,也可以是教師根據課堂實情即興創建的,目的是誘發理想行為,引導學生關注課堂本身,引發學生與教學互動,促成有效教學。教學情境的設置應遵循以下原則:合理性原則——種情境的設置確實能引發理想行為;適度性原則——教學情境的設置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而定,不可貪多、濫用。
2 重視學生的課堂需求
課堂是師生互動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關注課堂上的學生,既要重視他們的認知需求,更要重視他們的情感需求和行為需求,以每位同學獲得新知識、產生新體驗為目標。所以,教師應從教學規律和教學實際出發,清晰地闡釋內容,使學生能按照邏輯順序逐步理解;要利用班級的獨特性和學生的差異性,促成課堂的開放性和生成性,使課堂成為豐富的課程資源。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以是實在具體的,也可以是某種期待,總之要體現真誠和個性特色;同時,評價要有策略性和鼓勵性,就像鋼琴演奏家郎朗父親的做法,不斷設“圈套”,使孩子不斷進步,由“孫小猴”變成“孫大猴”,再變成“孫悟空”。課堂反饋要及時,更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對學生的參與過程,除語言引導外,還可采用一些體態語言,如點頭以示贊許,眼神以示鼓勵,微笑以示寬容。在課堂上,教師要時刻觀察學生,關注他們的歡樂、驚奇、疑慮,排除窘境,使課堂成為每位同學的“歡樂海洋”。
三、及時進行課后反思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當我們完成某一課時的教學任務后,總有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方面。這就需要及時不斷地反思。反思師生關系是否和諧,又如何發展?反思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符合本斑實際,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反思課堂教學越來越有效,而且還可以促進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促進教師自身成長。這正符合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的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有效教學所追求的目標。我堅信:當師生關系和諧了,課堂教學和諧了,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就會成為一種必然。我們的社會也就會和諧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