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樹立遠大理想,磨煉堅強意志,樹立強烈自信,培養健康情感。
關鍵詞:語文教學 理想 意志 自信 情感
新一輪課程改革后,語文學科強調了其人文性,增加了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了健康人格的內容,為語文教學研究拓寬了視野。語文教學同樣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如何結合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樹立遠大的理想
由于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處在時代發展前列的青少年學生視野開闊,思想敏銳,對外界事物反應和接受極快,但又缺乏鑒別能力,他們很容易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變革中顯得無所適從,搖擺不定,困惑無助,尤其是“一切向錢看”、“讀書無用論”等腐朽沒落的思想無時無刻不在侵蝕他們的心靈。語文教師應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在語文教學中,要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一是針對“一切向錢看”、“讀書無用論”、追明星、穿名牌等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辯論、演講,要求學生勤寫心理日記、記錄心理歷程,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二是結合語文課文教學展開心理教育。如學《藤野先生》,讓學生認識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博大精神,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憂患意識、責任感、義務感,樹立起崇高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崇高的人格;學《岳陽樓記》,幫助學生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偉抱負;學《梅嶺三章》,理解陳毅“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的理想信念。
二、磨煉堅強的意志
中學生意志力較差,易受外界影響。遇到困難時往往退縮、半途而廢,放棄遠大理想和美好追求。語文教師應充分結合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意志力。意志力是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中最為重要的方面,它是在實踐中磨煉出來的,并且總是與克服困難聯系在一起的,戰勝的困難越多、越大,越能鍛煉意志力。語文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通過運用動情的教學語言以誘趣,創設和諧的教學情景以引趣,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以吸趣,啟發引導學生愛學習、樂學習,克服學習時冷時熱的毛病。要多開展語文活動,如講故事、猜謎語、演課本劇、語文知識搶答賽、作文比賽等,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這樣既能增加學生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對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挫能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還應結合課文從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三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語文教材中的不少背景知識,是向學生介紹文學大師、科學巨匠堅忍不拔、勇于探索的例證,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事例中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培養學生堅韌的意志、頑強的毅力、不屈的品格,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使他們適應當今社會競爭的需要,成為有用之才。如教學《陳涉世家》,引導學生了解司馬遷的著書歷程:司馬遷42歲時開始寫作《史記》,正當他專心著書的時候,巨大的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由于上書替投降匈奴的漢將李陵辯解而觸怒皇帝,獲罪下獄,被處“宮刑”。這是對司馬遷極大的摧殘和侮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還沒有完成,不應輕于一死。他終于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等先圣先賢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從此忍辱負重,發憤著書,歷時十多年,終于寫成了《史記》。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引導學生了解本文作者的成才經歷:莫泊桑在初學寫作的頭七年里,嚴格遵照法國大作家福樓拜的教導,苦練本領,默默無聞。到了三十歲,他寫出的稿子堆起來已有一人多高,但他并沒有動搖,沒有氣餒,而是更加勤奮。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這一年,他終于成功了,他的短篇小說《羊脂球》轟動了文壇。就這樣,莫泊桑在十年間完成了三百篇小說,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法國十九世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語文教師通過這些相關知識的介紹,讓學生明白,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需要有充沛的精力,頑強的毅力、堅持到底、不屈不撓的精神。
三、樹立強烈的自信
現在,大多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子女的學習抓得很緊。要求很嚴,甚至崇尚棍棒教育,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和學習負擔。再加上有的老師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自己的意志,用同一尺度要求每一個學生,當有的學生經歷反復的失敗后,就以侮辱性語言肆意貶斥學生,從而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覺得自慚形穢,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久而久之,就產生了自卑心理,喪失了自信心。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一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揚課堂民主,讓學生愉快地思考、主動地探索,從而建立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讓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有效保護。二是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提供表現機會,采取贊許、表揚、激勵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喚起他們的自信心。如教學《變色龍》時,找幾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教《中國石拱橋》時,讓學生以導游的方式講解;教《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時,指名學生復述“美女蛇”的故事;以及提問學生面向全體,作業分層次進行,開展課前一分鐘演講,舉辦手抄報等,及時啟發、誘導、點撥,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充分的肯定、表揚,讓他們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華,看到自己的長處,嘗到成功的甜頭,更加迸發出求知、探索的熱情,從自卑走向自信,從“后進”轉化為“先進”。
四、培養健康的情感
情感是人在審美活動中最突出、最活躍的因素。它不僅滲透到其他心理因素中,使整個審美過程浸染著感情色彩,而且也是觸發其他心理因素的誘因和推動其他心理活動發展的動力。語文教學,在讓學生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也使學生分清了美丑,好惡、愛憎,加深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熱愛,并情不自禁地摒棄平庸和丑惡,使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學生引入純潔、高尚的感情世界,使他們不僅耳濡目染,辨明真假、善惡和美丑,而且悅情悅性,獲得求真、愛美、崇善的良好教育效果。一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溝通作者與學生的情感,把學生的情感“移”到作品中去,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又把作品中的情“移”到學生心上,使學生和作者心心相印,感情相通,思想一致,真正達到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想作者之所想。如教學《蘇州園林》,作者移步換景,融入、事、景、情為一爐,真實再現了園林美的形象,教學中啟迪學生飽嘗其中之美,體會作者熱愛生活之情。教學《白楊禮贊》,引導學生領略課文具體形象之美,從中體會作者歌頌北方軍民的濃重感情色彩。教學《藤野先生》,讓學生感悟到藤野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藹可親的形象,讓學生體會到“我”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感激之情。從《背影》中,讓學生深深感到父子之間真摯熾烈的情感,被人世間的人情美所感動;從《誰是最可愛的人》中,讓學生被志愿軍戰士舍生忘死保和平、浴血奮戰為國家的人格美而激動;從《春》中,讓學生被春意盎然的自然美而陶醉。二是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善于掀起學生的情感波瀾,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體現愛憎褒貶的分析評價,啟發點撥的輕言細語,充滿期待的抒情述志,熱情奔放的激勵號召,昂揚奮發的進取強音,都能在學生的心海里激起情感的波瀾。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注意在師生之間建立情感的流通網絡,充分發展學生的情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