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新課程教學改革轟轟烈烈,成效顯著。作為教育教學前線的普通一員,我積極地投身于這場教育大變革之中,努力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運用于語文教學實踐中。
課改開始時,我和其他語文教師一樣也有著深深的困惑。讓我特別欣慰的是,通過培訓、學習和實踐,我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獲益匪淺。
在這次新課改中,我嘗試著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學習方式引入到初中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積極地進行自主學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新課改的實施為契機。以尊重學生為前提。落實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在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得不到真正的落實,很多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希望學生順從、聽話。
要使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能夠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教師必須適應新的課程改革。切實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育價值觀,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學中要著力組織、激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刺激學生的發現欲,從而讓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鼓勵他們敢于在別人未發現問題的地方大膽質疑,使我們的語文課堂達到這樣的狀態:學生敢想、敢說;愿意想、愿意說。
語文教學之所以要保證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是由語文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給讀者多角度的理解,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對一篇文章,就應該允許有各種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許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體現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價值觀、揚學生所長的教育過程觀、以發展性為主的教育評價觀、循序漸進的教育教學觀”,才能真正讓學生有屬于自己的思維空間,從而使學生在主動進行語文的自主學習中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以課堂提問為突破口。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們在符合他們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的探究活動中,常常興趣盎然,情緒高漲,接受知識、運用知識的效率也特別高。可見,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和疑問,其思維才會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從而產生學習的欲望,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思考,對課文做出較為深刻甚至是獨到見解和評判,才會有深刻的感悟和啟迪。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使課堂始終處在一種積極主動的氛圍之中,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我們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層次、有步驟的系統化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認真解讀文章,使課堂學習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乃至創造能力。如在學習童話《犟龜》一文時,就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我設計了一組問題:犟龜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然后再問:他要參加的是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可是,它最終參加的卻是獅王二十九世的婚禮,小烏龜是成功還是失敗?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回答;在此基礎上,我繼續設問、啟發:他雖沒有參加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但它是有收獲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進行鋪墊,可以不費勁地回答:“克服了艱難險阻。”最后,我又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成功的意義到底何在?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使學生在自己的誘導下,學生的熱情空前高漲,在反復研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對本文的重點難點很容易就解決了,同時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以課堂討論或辯論為多種展示形式,努力營造有親和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氣氛,促進合作,促進各個學習主體的主動探究
新課程標準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發揮學生主體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離不開課堂討論和課堂辯論這種教學形式。但是,教師必須在策劃、組織學生學習活動上多下工夫,促進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求教師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學生已理解的堅決不講,不是教學重點的不講或少講,應當鼓勵學生認真思考,幫助學生克服思維惰性,幫助學生擺脫“盡信書”、“盡信教師”的思維桎梏,并通過與老師、同學的交流激活思維,發展創新能力。
其次,我積極改變備課、授課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學目標”改成學生的“學習目標”。授課時,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活動空間、時間,讓學生充分思考和探索,拓寬他們的思路,進行多角度的思維。
在學習文言文《曹劌論戰》一文時,我就曾組織過一場“莊公真的‘鄙’嗎?”討論會,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辨證分析魯莊公的形象,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會上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同學說:魯莊公作為國君,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不僅能夠接見曹劌,而且還能誠懇地與之探討戰前的政治準備,禮賢下士,任人唯賢,這說明他是開明的,這在當時封建專制社會是難能可貴的。還有的同學說:在長勺之戰中,魯莊公作為國君,虛心聽從曹劌的指揮,甘愿扮好“配角”,說明魯莊公具有明君的胸懷……最后,同學們一致公認:魯莊公并非傳統說法的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過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罷了。同時,引入文言文《馬說》進行比較。
四、以寫作為依托。形成自主學習的結果
學生的自主學習重在過程,重在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這一學習過程不在于學生觀點是否新穎,見解是否獨特,而在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所體驗到的學習樂趣,在于他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領會后的傾吐和表達,而這種自主學習與探究的過程正是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因此,在進行完課堂討論或課堂辯論后,我往往要求學生把他們討論、辯論的結果、心得寫成小論文或讀后感,就課文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的某一點寫出自己的認識。有時還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改寫、縮寫、擴寫等,不進行過高要求,以此來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和寫作能力。
如在學完小說《故鄉》后,同學們就寫出了《我說閏土》、《我眼中的楊二嫂》、《新時代的故鄉》等文章,學生們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見,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人物形象,從而帶動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以及寫作能力的提高。
五、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堅決避免
“放大羊”。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合理調控,避免師生走入誤區
1 學生的課堂討論不分難易,甚至無價值的問題也討論。
2 學生發現問題后,教師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閱讀討論,避免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機械地趕時間,致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成了“水中月”、“鏡中花”,無實際意義和效果。
3 學生的自主學習應定位于學生的“學”上,每節課應讓學生學有所得,但不可學得過多,有時一節完美的語文課完全可以有些遺憾之處。
4 學生的自主學習應避免過分強調學生的自讀自悟,失去教師的積極調控。學生的自主學習應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之下的自學過程。新課程形勢下,語文教學重心向學生的自主學習轉移,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的淡化,相反對教師駕馭課堂的藝術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學生自主學習中的合作、討論、發言,應避免優等生唱“獨角戲”,學困生毫無發言權及立足之地。
6 學生的自主學習應避免偏離語文教學的特點,搞所謂的“創新”。
實踐證明,學生在語文教學的自主性學習活動中煥發了極大的熱情,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們深入挖掘教材質疑解疑,嘗到了語文學習的快樂,他們的主體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極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