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有一部分內容由“閱讀”組成,在書本上是黃底黑字的那段。現在的教材有許多刪減,閱讀材料多,信息量大。有利于課程的拓展、延伸和深化。
一、閱讀材料是地理教學的重要補充
1 加深對地理概念的理解
地理概念是概括說明某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屬性,或根據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感性認識。經過思維、比較,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而認識其本質屬性。使學生正確理解、掌握和使用地理概念,是地理教學的基本任務。所有概念都有其內涵和外延。內涵指事物的本質屬性,外延指與它相關的對象范圍。如“地方時”這個概念,它的內涵是以一個地方太陽升到最高時的時間為正午12時,將連續兩個12時之間等分為24個小時。這樣形成的時間系統。它的外延是與地理位置的關系:(1)經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時相同;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不同。(2)地理位置越靠東邊的地方,地方時的值越大。“雪線”這個概念,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常年積雪的下限,還要理解其分布高度取決于氣溫、降水量和地形條件,以及雪線以上可出現常年積雪,并形成冰川。通過閱讀,學生對每個重要地理概念有較深的理解。
2 對正文內容的延伸和作為課外知識的材料
在這么多篇幅的閱讀材料中,有許多是課外延伸的資料。教材與課外延伸的資料有機結合起來,學生能獲得更多的信息,使傳統的教學模式得到改善。比如在學習農業區位因素時,用閱讀引申出現在蓬勃發展的“綠色農業”。通過閱讀能獲取與地理有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比如與歷史有關的中世紀黑死病的介紹,半坡村落遺址,與政治學有關的婚姻法知識。閱讀材料中有豐富的地理知識,如“人類空間”圖表等,通過閱讀,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性將得到全面發展。
3 閱讀材料的案例功能。
教材中的有些案例確實與閱讀材料有些類似。但是案例教學與閱讀材料在功能上和要求上是不同的。案例教學有利于學生地理知識和地理原理的理解,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發現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閱讀材料主要是深化教學內容的輔助材料,而案例是教學的主體過程。在教材中,許多閱讀具有案例的功能,例如自然災害中淮河的閱讀材料。必修3第三章中的閱讀材料就對課題作了進一步拓展說明和例證。
二、閱讀材料的自學
地理閱讀是地理思維活動的基礎,課堂上教師要保護和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創設學生進行地理閱讀的氛圍。使學生能集中注意力,開展有效的閱讀。
一些閱讀知識點不多、層次比較清楚的材料,可以要求學生閱讀——歸納——形成,對閱讀材料進行逐句、逐字地通讀,先找出知識點,理一理知識層次,再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歸納概括,形成印象。對于知識簡單的學習內容,采取這樣的閱讀讓學生自主學習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避免因教師講解過多而使學生產生枯燥無味的感覺。
地理閱讀需要一定的技巧,運用地理知識網絡進行閱讀,能夠體現地理知識內在的聯系。比如在閱讀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時,可以繪成樹枝網絡。
教師設計知識網絡,學生依據它進行閱讀。然后進行全面分析(有利和不利)、優勢分析(同類中最具優勢的因素)及主導因素分析(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如在地理教學中有些內容理論性強、難度較大、學生一時難以把握的內容,為降低難度,教師應在課前就精心設計好閱讀知識網絡,理出主要知識點。為學生看書自學指出思路,從而達到降低自學難度的目的。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自己閱讀的過程中概括總結課文,自我設計知識網絡圖,然后在學習小組中交流,修改,最后全班交流。只要能夠反映知識之間的聯系就給予肯定,學生能夠建立起知識網絡圖,說明學生的地理閱讀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掌握了一些閱讀技巧,成為了“會讀”者。
閱讀材料中還有許多圖片可以欣賞、閱讀。還有許多區域圖,使學生靈活自如地運用地圖,并能運用地圖正確分析和說明地理問題。還有柱狀圖,如第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在觀察圖的具體內容時,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
三、閱讀材料的教學
1 結合教材中的背景知識,提煉閱讀材料,循序漸進地提出問題
平時。教師應試著根據教材閱讀內容設置些新問題,指導學生觀察分析,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讓學生經過思考。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得出結論。
必修3“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這節中有一則閱讀材料“消失的樓蘭古國”,同學們可以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本節內容,在荒漠化危害與防治措施的基礎上,提出如下問題。
思考:分析樓蘭古城興衰的原因?
結合背景知識,不難得出答案。
興:(1)塔里木河帶來豐沛的水源(上游有大量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補給)。
(2)大片胡楊樹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
衰:樓蘭的消失和羅布泊的干涸。
(1)自然原因:深居內陸,降水少,溫帶荒漠廣布,容易引起沙漠擴張。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導致植被破壞,水源減少;盲目墾荒,農業用水量加大,導致塔里木河流量銳減,大片胡楊樹枯死;亂砍濫伐,砍伐胡楊樹,毀林開荒。
上面的材料來自教材中的知識背景,對學生回顧教材的主要知識點具有啟發作用,若學生通過閱讀這些材料,能圓滿地解決所給的問題,學生也就基本掌握了本節知識,要想使學生更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培養綜合分析和創新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深入淺出地繼續提出以下問題:如果樓蘭國正在消失的邊緣,你如何拯救它呢?
學生通過分析以上問題,既鍛煉了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又鞏固了知識。為解決現實問題打下了基礎。
2 把閱讀材料轉化為多媒體進行教學
利用多媒體,可以使圖形、動畫、聲音、影視片段等多種信息來呈現教學內容,給人以強大的感官刺激。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感知性極強的學科,因此地理音像教材的表現力優于其他學科。地理教學的直觀性,大多靠資料的輔助來解決還原空間的概念,因此資料的多少與優劣,詳略與取舍都與文字教材有著極強的相關性。地理音像教材就是要揚課堂教學時限之所長,補課堂教學空間視野之所短,著重解決難點、重點,突出針對性。
教材中閱讀材料兩次出現“98長江特大洪水”,主要是解決洪水的成因和特點。我們可以自制或網上搜查“長江特大洪水”視頻,影視資料是地理教學中最為理想的資料,其洪水的咆哮,淹沒村莊的圖像,它可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給學生以視覺沖擊,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解決教學中的時空障礙,完成洪水成因和特點的分析。
四、閱讀材料的補充
補充課外閱讀材料,通過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如下題:
京滬鐵路沿線地區面積占全國的6.5%,人口占26.8%,創造GDP占40.4%。京滬線營業里程占全國鐵路約2%,旅客周轉量占14.3%,在黃金周、春運、暑運時“一票難求”。貨運周轉量占6.0%。
問題:分析說明修建京滬高速鐵路的區位條件。
上述材料,設置新情境進行訓練,可以使學生把教材中所學到的系統的閱讀理論知識變為學以致用的能力,融會貫通,讓閱讀更上一個臺階,對交通區位的理解得到了升華,為解決現實問題打下基礎。
區位條件:(1)自然條件:沿線地形以平原為主,利于施工;沿線土壤松軟、地面沉降,影響路基穩定性;跨越大河,增加施工量。(2)社會經濟條件:沿線經濟發達,城市多,人口多,客貨運輸需求量大;技術是保障。
總之,閱讀對課文的相關內容起到詮釋、實證、應用等作用,極大地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對教材較好地作了補充和說明。雖然新教材與舊版教材比較,章節、內容減少了許多,但由于補充材料的增加,學生學到的地理知識亦比較廣。學生也能對高考備考中出現的材料分析題,聯系教材所學的理論知識,針對具體的問題,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培養了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