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課堂學習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學質量如何,主要取決于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
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興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對正在進行的活動起推動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覺性是構成學習動機的重要成分,無疑地,數學課堂教學應積極激發學生對學習的需要和興趣。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探究知識的情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時地進行表揚與鼓勵,是提高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課堂教學中,要對同學們的熱情態度和取得的成績給予正確的評價和適當的鼓勵。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耐心細致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增強學生提問的勇氣和信心。當學生的作業做得很好時,當學生的解題方法新穎時,當學生的成績有進步時,當學生表現出刻苦鉆研的精神時,都要給予適度的表揚,以增強學習信心,鼓舞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適時地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巧布疑陣,利用錯解,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與興趣。這樣,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一堂課上就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興趣濃厚,思維活躍,精力集中,課堂效果必然提高。
教學方法是教師借以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巧的一種手段,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須有良好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使學生易于吸收。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考慮,一般的,每節數學課都要求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講授與練習相配合的方法。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師要精選例題,可以按照例題的難度、結構特征、思維方法等各個角度進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題的數量,而要重視例題的質量。解答過程視具體情況,可以由教師完完整整寫出,也可部分寫出,或者請學生寫出。關鍵是講解例題的時候,要能讓學生也參與進來,而不是由教師一個人承包,對學生進行滿堂灌。教師應騰出十來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做做練習或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解答學生的提問,以進一步強化本堂課的教學內容。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要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樹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辯證觀點,形成熱烈的學習氣氛。我們應該勤思考。多準備,充分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機制,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同時注重學生優秀思維品質的培養,變被動為主動,變學會為會學,這樣就一定能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