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鳳霞
(撫順市東洲區園林管理處,遼寧 撫順113004)
新屯公園位于渾河南岸,撫順市東洲區境內。規劃面積約59.1公頃,公園南側莫地溝棚戶區改造已完成1/3,部分改造工程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當中,公園西側萬新地區的棚戶改造正處于起步階段,在城市中占有如此大的公園綠地非常難得,把該公園作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服務于周圍居民非常必要。
與東洲區總體規劃及綠地系統規劃相協調,創造一處服務于東洲區及周圍居民,景觀獨特的自然風景園。充分發揮地域特色、自然景觀特色及文化景觀特色,創造一處具有東洲區地方特色的山地公園景觀。尊重現狀及市民的行為心理,創造一處符合市民心理及行為特點的受廣大市民喜愛的休閑場所。從生態學角度出發,建設一處有利于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發展,景觀生態良好的區級綠地。設施與自然景觀相協調的原則。
考慮到新屯公園與周邊綠地的關系,從開放空間整體的生態效應與社會效應的角度分析,新屯公園的位置、作用及系統聯系,應成為輻射周邊綠地的城市安全布局核心。
新屯公園的核心理念為“活的綠色自然博物館”,一方面,公園力圖為市民在使用園內公共設施的同時,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自然功能和可持續利用技術也會重點體現;另外,學校也有機會組織學生來公園游覽,學習關于自然景觀和生態的知識,希望新屯公園的建設能為日趨發展的東洲區帶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效應。
根據近期、遠期東洲區人口不斷增長及人們對文化、休閑、娛樂不斷需求,為了使公園更好的服務于東洲區人民,也為了增加游人量及公園的功能和靈氣,公園總體布局分為六個區,分別是入口區、科普教育區、湖區、休閑娛樂區、兒童娛樂區、體育運動區。
入口區:由三部分組成,即北入口、西入口和南入口。(面積4.32公頃)
北入口面積2.2公頃(含部分水面),是整個公園主要集散地,也是主要入口區,通過入口大臺階及與現狀湖面橋、亭的協調整合,通過一條主軸線、二個副軸線的關系進行布置,打開入口廣場視線,給人一種醒目、豁然開朗的意境。
南門區面積1.1公頃,入口結合已改造莫地溝棚戶區和新修游園進行規劃設計,隨著莫地北路改造,在入口一側設有停車位,在入口廣場中間規劃一曲線形綠地,其內擺放景石,上面雕刻“新屯公園”幾個大字,在其后面廣場內做木制大門可作為框景與前面景石相呼應,除了規劃一條主上山路外,在其東側開辟一條登山路,由于該山頂不是最高點,同時也為了方便老年人就近登山,在山頂上設有休息平臺和休息亭,使人們站在此處能觀賞到莫地溝全貌,同時,也使山下居民對山上景觀能一目了然。
萬新棚戶區改造位于該公園西側,在其西側規劃上山入口,該入口面積1.02公頃,由于位于棚戶區內,它除了具備入口廣場集散功能外,還具有萬新小區內人們的休閑功能,由于該入口場地不大,在設計構思上做到簡潔、明快。
科普教育區(32.51公頃)。位于新屯公園東側,由于這一地區坡度較緩,植被良好,交通方便,是開展青少年活動理想之地。規劃中,該景區建立1-2個造型小巧別致的木屋及管理設施,并在其中建立花卉園,百草園,樹木園,動物園,農作物示范基地,果園等設施供青少年學習生物科學之用。
通過對生態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設,并開展一系列的項目和活動,培養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和兒童的生態保護意識,擴展本景區的社會效益,并通過相關產品開發活動實現一定的經濟效益。
體育運動區(面積6.97公頃)。借助現有體育場南面山體,做三步大臺階,不僅讓人有休息活動空間,同時可欣賞下面娛樂舞臺,圓形舞臺中央設計張拉摸結構形式,更體現公園現代感,其周圍開放廣場可布置不同的健身、運動場地,適宜不同年齡人群在此運動休閑。同時用原來地勢做曲線形臺地,人們可休息,其內種植遮蔭樹種,有林蔭廣場氣氛,在原草莓叢中設木棧道,并借助山體旁形成的小溪用疊石法布置,形成更顯自然之美。
同時將運動休閑融于獨特的自然環境當中,是集體育鍛煉、休閑娛樂和生態環境于一體的新型體育運動區。
該區把“飛揚”作為體育運動區的設計理念,體現人們健康向上的追求和騰飛的愿望,這個區的設計一定要使人感受現代世界飛揚的神采,而不是“小橋流水,風花雪月,殘荷雨生”那種寂靜的情懷。在具體的設計中更多采用動感的手法和新材料、新技術,達到更具視覺沖擊的效果。
兒童娛樂區(面積7.4公頃)。保留原來“貓捉鼠”器械,并適當加以擴大,同時把原空曠地分隔幾個不同的運動空間,作些運動場地,結合現有水面作疊水,在西南側通過花架、亭和濕地木棧道形成休息空間。
本方案以“綠色”作為設計關鍵詞,創造生態、自然的環境,以鼓勵兒童更多地接觸大自然為設計首要目標,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然、生態的游樂空間,讓他們走進自然,與之對話,并從自然中引發兒童的創意靈感。
此區主要以健身運動為主,除了設置一些健身器械外,還應與兒童區一些游樂設施相結合,活躍氣氛。同時也適當選擇一塊場地作七彩風車造型,七彩風車猶如一張張燦爛的笑臉,歡迎孩子們的到來。風車又像是為兒童遮蔭的七彩大傘,支撐起一片交流的天地,弧形草地不規則自然跌水使得這一交流空間充滿趣味。同時,科學環保的主題在這里得以體現,形似風力發電裝置的風車啟迪著兒童巧妙利用綠色能源的思想,激發兒童的創造性思維。
湖區(面積2.4公頃)。由于該公園湖面形狀及穿越湖面的橋、亭臺目前景觀保持良好,但有個別區域需要增設親水平臺,同時整體護岸需要重新改造,沿湖邊增加游人步道。尤其在該區的空間處理上采用“集錦式”布置,整體布局采用不對稱的技法,錯落有序、優雅別致。
湖面主體建筑的體量為二層重檐亭,坐落在主入口正對橋面上,輕巧不失氣勢,幽雅不失華貴,亭、榭、廊是湖面最精美建筑物(通過裝修改造后),它們尺度適宜、輕巧秀麗、拙中見巧、樸中有奇,能與周圍環境很好地結合,起到了突出主體、劃分空間的作用,在處理空間方面運用疏密相間、曲折迂回、虛實對比、對景、借景等一系列的技法,在一定的空間中構成多種變化,基本保持了猗碧涵虛的獨特風格。
湖周邊林中步道,蜿蜒穿梭于林中,仿佛動人的樂曲,一些令人驚喜的元素時常出現,浮在水平面的菏花、放大的親水平臺,橫跨湖面的小橋、時隱時現的石砌護岸,令人心曠神怡、留戀往返。
湖邊種植設計是應用喬木、灌木、草本及地被植物來創造景觀的設計手法,充分發揮植物本身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并與園林中的其他元素,如建筑、水體、平臺等,共同構成一幅幅美麗動人的畫面,供人們觀賞。
在本項目中,規劃設計用地范圍內有大量的云衫和國槐等,特別是在水岸交接處,即兩個中心湖面西北側和南側保留了很少面積濕地,現狀被條件良好,為進一步創造優美的湖邊植物景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確定種植設計的基本原則是:以鄉土樹種為主,充分利用湖周邊原有植被條件良好的優勢,適當增加一些觀賞植物,注重植物季相和色彩的變化。在保留現在樹種前提下,僅對其邊緣稍加修整,在林緣下層增加一些花灌木和地被植物。如新增加垂柳、銀杏、五角楓、連翹、榆葉梅、黃刺玫、白三葉、地被菊等。在淺水區種植一些觀賞效果好的濕生、水生植物,主要選用鳶尾、千屈菜、荷花、睡蓮等。
總之,構成新屯公園的“活的綠色自然博物館”格局,這對自然生境已越來越被人文景觀殖民化的城市,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為了生態可持續景觀、保護生物多樣性,還是可持續發展,景觀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是最理想的尺度。新屯公園為東洲區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創造了互惠共生的條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將在公園里得到充分體現,并貫穿到園林設計當中,和諧共生是提升新屯公園的主要理念。
[1]新屯公園現狀地形圖
[2]《城市綠化條例》(國務院[1992]100號令)
[3]《遼寧省園林綠化管理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