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開春,我們村的明膠廠就可以動工了,土建在2009年底就完成了。”
說話的人很平靜,然而發自內心的愉悅、自信和從容還是通過電話表現出來了,給人一種勝利者的印象。這個人就是山西省陵川縣平城鎮北街村黨支部書記趙志勝。2009年10月中旬,趙志勝在村委會辦公室向記者初步介紹了本村的招商情況。2010年春節前夕,他通過電話再次詳細介紹入村企業的運轉情況。
2009年初,山西省煤礦整合行動開始,人們注意到許多煤礦主被震得跳了起來,其實同時跳起來的還有煤礦村的村官們,他們焦急地四處招商、尋項目。想想看,村集體每年數十萬元的煤礦占地費甚或更豐厚的煤礦經營利潤瞬間歸零,他們能不急嗎?但是北街村的村干部卻胸有成竹,本村煤礦關閉后僅僅10天,他們就與臨汾市一家生產工業明膠的企業簽訂了合同。也就是說,當別的煤礦村還在上下求索,招商無門時,北街村已經完成了它的華麗轉身。
起先,煤礦整合的消息剛剛傳出,北街村兩委干部就意識到這是大勢所趨,本村煤礦應該在關停之列,趙志勝立刻跑出去招商。盡管北街村有水、有電、有路、有場地,但還是不能順利招商入村,因為北街村招商是預先立了條件的:一是企業無污染或輕污染,二是企業能安置80名前煤礦礦工,三是企業可持續發展。
一個村莊深度地將科學發展觀具體運用到招商工作中,嘆服者多,符合條件者少。然而趙志勝心有不甘,直到2009年6月。
趙志勝說:“2009年6月,我從村里一個小伙子那里打聽到臨汾市有一家生產明膠(原料是制鞋、包等動物皮革邊角料)的企業,就馬上到臨汾去考察,那企業恰好是輕污染企業,而且廢水經過簡單處理可以灌溉農田,巧的是那企業也正在尋找場地建立分廠。”
但所有的說法都是廠家自說。趙志勝謹慎地跑到晉城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證實了明膠產業確屬國家鼓勵類行業。他喜不自禁,再與這家企業談判,廠方同意接納80名剩余勞動力。
一拍即合的雙方,只用了半個月時間把什么都談妥了。2009年6月末,北街村的煤礦正式關閉。10天后,雙方正式簽訂合同。
2009年年底,正在北街村負責企業運作的李中華總經理說:“我們也考察了北街村,煤礦留下的生產條件不錯,還有現成的勞力,更重要的是有趙志勝這樣有遠見、懂合作的伙伴,我們決定投資1000萬元,在這里建一個分廠。”
招商成功后,趙志勝又打了一個如意算盤。2009年10月,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現代農業研究中心主任籍增順博士,與陵川縣農業局局長王興義為北街村做十年產業規劃,趙志勝毫不猶豫地提出將農業灌溉納入規劃,其中大棚蔬菜1000多畝,水源就是經過環保處理的明膠生產廢水。之前,靠煤礦資源吃飯、致富的北街村人哪里想過要搞大棚蔬菜?
讓我們看看北街村這次招商得到的實際利益:每年收獲企業繳納的土地使用費,閑下來的80個勞力得到了安置,賣水給企業,又將發展起農業灌溉產業,發展起與企業相關的服務業,未來還可能發展起養殖業、皮革加工業。
機會青睞早起的人。10天時間,北街村人從傳統的地下“黑色倉庫”轉身到地上“綠色銀行”,它實現了中國經濟發展賦予它必須的轉型使命,這個村注定要賺個盆滿缽滿;北街村人像華麗的《天鵝湖》芭蕾舞演員那樣地轉身,快速,精彩,而村黨支部書記趙志勝就是那了不起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