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公元前2500年,寧晉有一棵高千丈的桑樹,葉紅葚紫,一萬年才結一次果實。鳳凰吃到成熟的果實后,引頸高歌,聲音悠遠,招得百鳥前去朝拜。鳳凰鎮的傳說很美,王存果這位企業家村官風采如何?特別是她請專家為孟村作的10年規劃的魅力吸引我前去,剖析她帶富孟村的案例,探索企業家當村干部的具體思路與運作模式。
這是一個已經從農民群體中脫穎而出的企業家,不僅從外形上,而且從思維、修養、視野多方面,尤其是她已經很懂政治了。她唯一的農民“標記”是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農村。她可否代表當代農民企業家?我們應該用與時俱進的眼光重新審視中國的農民企業家群體。
企業家當村干部,用自己的錢為村民建房子、裝閉路電視的不少,村民們稱贊有加是必然的。但是能稱贊多久?村民坐吃山空之后怎么辦?授人以魚,何如授人以漁?救急哪能救貧?王存果首先教給農民的是種蘑菇的技術和接受新事物的膽識,她幫他們建起了生產基地,率領他們向設施農業、規模生產要效益,更重要的把他們領進了市場,領上了足不出村就可以持續超富的康莊大道。這正是合格村干部應該并且首先為村民做的大事、實事。
當今的村干部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治村了,而是要經營村莊。對于企業家來說,則當如王存果那樣“從宏觀上經營這個村”,“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村莊”。“經營”二字,其實包含了具體的發展種植業,開辟市場,引進技術,還包含抽象的思路經營。王存果經過一年的探索、實踐,又及時從實踐的戰術中跳出來,站在戰略的制高點對孟村作全面長遠規劃,她宏觀經營孟村的思路清晰可見。
這是一個相信科技、相信專家的村干部。她敬重專家、教授,其實就是敬重科學發展觀。她認為遠景發展首先要搞好規劃,而規劃要請有實踐經驗的專家來做,這樣不僅可以節省時間、經費,而且可以走得穩、走得遠。這種智慧讓人們得出一個結論:企業家當村干部,靠譜,靠得住!
“村企合一”、“公司+基地+農戶”這樣的模式在中國很多地區已經運行成功,而她和她的團隊仍然在探索,考慮“村企合一”的本質,考慮“合一”的深度、廣度,這種從實際需要出發的原發性的思考很不簡單。我們不能苛求每一個企業家、村干部都有這種高度,但是如果有這種高度,則會提升新農村建設的內涵。
成功的企業家們,只要有一顆存果般的熱心,一分存果般的責任,投身到新農村建設的大事業中來,那么你們的企業在支持農業的同時,也會為自己贏得新資源、新利潤增長點。正如寧晉縣原政協主席張保全所說:“誰搶占了綠色農業這個制高點,誰就走上了持久發展的軌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
其實,三農工作不只是就農說農的事,它本來就應該與工業、商業等其他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相結合,解決三農問題的路子應延伸到三農之外。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再一次以三農為主題,以“加大城鄉統籌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為核心,它給出世人這樣的信號:農業、農村將會享有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這無疑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發展的大背景,各級政府在此大背景之下制定和完善政策,但是具體實施政策的“抓手”在哪里?真正的實施者又是誰?我認為,企業家回村當村干部就是具有特色的、廣泛意義的“抓手”,企業家村干部就是最有效的實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