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參加了由杭州市市政府組織的“先進村干部”韓國參觀團,到韓國參觀旅游,7天的“留洋”生活,使我們大開眼界,收獲頗多。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異域風情,還從韓國的“新農村”里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韓國新農村的先進經驗,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村子規劃有序,干部沒有工資
干凈、整潔,這是我對韓國農村最直觀的印象。韓國的村莊都很集中,住房都集中在一起,規劃有序,無論是房子的布局,還是式樣,都很統一。農民每戶都有一個獨立的院子,一般都是平房,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
令我頗為意外的是,干凈整潔的院子里,沒有一只雞、一頭豬。通過翻譯詢問,才知道韓國的家畜都實行專業化圈養。所以就見不到國內農村“家禽滿地走,糞便到處流”的現象了。
村子道路兩邊都是綠化樹,一眼看去,田間地頭,除了莊稼,就是花卉和樹木。在當地村干部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村里的機械房、倉庫房,整個村子共用一個庫房,庫房里放置了各種農業機械器具。
村民活動中心內,不僅放置了各種健身、體育設施,還有20臺電腦,都是無償提供給村民使用的。一位村干部打開該村的網頁,上面有農產品供需情況,村民都能熟練地使用電腦,了解市場信息。
讓我更加驚奇的是,韓國的村干部竟然都沒有報酬,政府根據其工作成績,提供適當的獎勵。
“沒有報酬,怎么保障生活?”我好奇地問當地村干部,當地村干部通過翻譯回答說:“韓國新農村指導者都是村民選拔出來的帶頭人,為村民無償服務的同時,他們還經營著自家的田地。”
家門不上鎖,農民要上研修院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韓國農民很有禮貌、素質很高。我和其他村干部想到村民家里看看,突然發現門沒有鎖,就驚訝地問:“房子里放著各種現代化的家用電器、物品,不怕被盜啊?”
當地村干部微笑著告訴我,在韓國,不鎖門也是教育培訓農民的內容之一。上世紀70年代,韓國就成立農家研修院,對村民進行家政、禮儀等方面的培訓,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參與培訓的人還將獲得結業證。
1970年4月,在韓國地方行政長官參加的抗旱對策會議上,時任總統樸正熙提出了“建設新村運動”的構想。“新村運動”啟動時,韓國政府雖然工業經濟已經起步,但并沒有足夠的財力,只對每個村莊提供335包水泥,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當年年底,1.6萬個村莊落實成功,并獲得優先支援的待遇。政府再根據村莊參與的成果,將其分為基礎村、自助村和自立村,通過建立刺激機制,引導競爭,10年后,100%的村莊成了自立村。
從1980年代,韓國新村運動由政府主導轉變為民間主導。在韓國新村運動中,倡導“勤勉、自助、協同”的精神。重點從改善村落環境、增加村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三個方面展開。這不僅縮短了城鄉收入差別,而且擴大了農村社會資本,最終讓農村實現共同富裕。
其實,韓國新村運動以前,跟我國農村有很多相似之處,譬如,農村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農村勞力剩余,農業經營規模小,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村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落后,農民文化素質低下,農村的年輕人鄙視和離棄農業等,因此,新村運動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