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農民收入不徘徊?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寄望城鎮化,將其上升至“戰略著眼點”。
“城鎮化”,這個方向上和以往“輸血”不同的政策,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不過,“城鎮化”戰略披露后,嗅覺靈敏的資本市場為發現下一個掘金地而歡欣鼓舞,二三線城市地產股領漲大盤,這讓很多人不無憂慮:如何確保城鎮化是農民利益最大化的城鎮化,而不是房地產商的盛宴和地方政府突破工業用地瓶頸的捷徑,或者只是發掘農村這個最大潛力內需市場的急功近利。
“最關鍵的是,什么人,站在誰的角度,以什么方式來推進城鎮化。”三農學者李昌平舉例說,“現在很多縣城興起的教育城,把全縣最好的教師集中到縣城,想上好學校就得進城,再加上家長陪讀,城鎮化是很快,但吃苦的還是農民。”
目前尚存變數的是,政府會在其中起到何種作用。
從中央層面來看,其表述為:“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的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并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這意味著,它似乎更多地希望政府起到“拆除圍墻”的作用。
而國家發展改革委亦希望,加強政府資金引導,多渠道籌集資金,推進重點城鎮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和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這代表了一種頗為理想的狀態:政府的作用大致限于拆除圍墻,同時提高城鎮吸引力,讓城鎮化成為一個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過程。
不過,經驗常常印證的是:稍不留神的話,可能會事與愿違。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觀察到的是,目前我國各地所進行的花樣翻新的農民城鎮化創新,其原動力基本上來源于工業發展的用地壓力,即通過讓農民在中小城市及城鎮落戶,以很便宜的價格買斷農民的宅基地與承包地,達到“占補平衡”。“僅給農民戶口、住房與社保是不夠的,必須要解決他們的創業資本或者就業問題。”鄭風田說,“失去土地的農民,如果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或者一定的創業資本,在城鎮大量集聚也會帶來嚴重社會問題。尤其是目前存在一個‘農民上樓致貧’的現象——農民來到城市,住了樓房,卻沒有穩定工作,還要交物業費、水電費,生活質量反而下降了。”
更讓人擔心的是,接受記者采訪的不少學者表示,在行政權力主導下,城鎮化可能演變為造城大躍進,以簡單加法快速推進,小村合并成大村,把大村合并成城鎮——這是最容易操作、也最容易出政績的路徑。
“至關重要的是,究竟是農民自主選擇的‘城鎮化’,還是‘被城鎮化’;農民是不是充分分享到了‘城鎮化’的好處。”李昌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