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所在地、村民開會議事的場所,被農民稱之為“村部”,甚至還有年齡大些的農民稱之為“大隊部”的,一般都是一個建制村的活動中心,也是村民喜歡集聚的場所。曾經一度,隨著農村生產關系的巨大變化,分田到戶了、外出打工了,“村部”呈現門前冷落人漸稀,甚至房漏墻損無人問的現象,淡化了在村民中的地位,也削弱了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村委會的作用。
近幾年,宿遷市大力實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對建筑面積小于200平方米的“村部”進行新建、改建。目前,全市1446個村(居),已有787個面積達標,功能基本符合要求。
然而,在“村部”建設中,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機關化傾向:
一是建設樣式機關化。有的“村部”選址離村民集中居住地幾百米,獨成小樓,鶴立雞群,脫離群眾;有的模樣就像機關衙門,圈起一個大圍墻,平時大鐵門一鎖,群眾不能進去,活動不能開展;有的貪大求洋,先占好幾畝地,攀比誰建得大,甚至有的建筑面積達七八百平方米,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能力。
二是功能作用機關化。不少“村部”剛建成,上級的各種要求也到了村,工作強調縱向到底,進村入戶,最起碼也要在“村部”掛一個牌子。有人說現在“村部”至少要掛20多塊牌子,也有說30多塊的,領導下來檢查,要什么牌子就掛什么牌子。
三是人員配備機關化。現在的“村部”,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幾大員人人都有辦公桌,有的還有單間辦公室。另外還設辦事窗口,柜臺桌椅一溜排,還要配齊干部坐在那里等事辦、記臺賬。我曾看過一個窗口擺著“外來人口登記”的牌子,不禁啞然,問道:“你們村里的人都是外出的,哪有外來的人口?”他們說這是上級要求的。坐在那里的人從哪里來?一問都是退下來的村干部頂替一下,上面視察的領導一走,他們也回家了。
真是形式主義無處不在!“村部”不是行政機關,應是村黨支部的核心堡壘,村民的自治組織場所,理所當然地最貼近村民,最直接為村民服務,最好選址在規劃建設的新農村集中居住點的中心位置,以便村民無障礙地運用、享用和使用。功能應按省里的統一要求,達到“五室兩超市一廣場”,即綜合辦公室、綜合活動室、綜合服務室、衛生室、文化室,生活用品超市、農資超市,以及一個村民文體活動廣場。更不能建圍墻,要方便村民直接進入,在這里開會議事、活動娛樂、購物消費、學習閱覽、健身看病等,達到“服務區域最大化,辦公面積最小化、社會效益最優化”。
至于各個部門伸手伸腿到“村部”要求掛牌、配人、干事的,我看到2009年10月23日有個叫“宿遷陽光”的網友提得好,要建立“費隨事轉”的機制,干事就要給經費,配人就要給報酬,讓村級民主、村民自治實行起來,通過“一家兩議”(即“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議事制、群眾參與議事制”)來決定村里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該做,這樣,村級事務一定會精簡高效,“村部”的機關化傾向一定會扭轉,形式主義的東西一定會杜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