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社記者赴農業大省河南。走村串戶,傾聽民聲。帶著農民反映的問題,記者采訪了我國“三農”問題專家、知名經濟學家溫鐵軍,從經濟學角度回答普通農民的增收困惑。
對話農民:農民劉大華,河南省上蔡縣蔡溝鄉東陳村人。河南省上蔡縣是農業大縣,小麥種植140萬畝,也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接近140萬人,90%是農民。身為“70后”的劉大華曾是上蔡縣40萬外出務工大軍中的一員。1998年打工返鄉,逐步成為遠近聞名的小麥種植大戶。
農民李現通,40歲,河南省原陽縣原武鎮婁莊村村民。河南原陽縣是典型的“水稻之鄉”,李現通和妻子種植了11畝水稻,一家四口,靠著種糧和打工的收入供兩個女兒上高中,感覺很吃力。
對話專家:溫鐵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長期從事“三農”問題研究。著有《三農問題:世紀末的反思》、《“三農”問題與制度變遷》、《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等。
關于農資價格上漲——“種地的利潤越來越少,還種什么地”
李現通:今年,每畝水稻成本提高了40元左右。灌溉水泵用的柴油和農忙時的用工費用都漲價了。以前雇人收割一畝地是七八十元,現在120元都沒有人干。種地的利潤就越來越少,還種什么地?
溫鐵軍:不光是農資,種糧投入品價格都會參照市場價格上漲。尤其是勞動力的機會成本,不是參照糧食生產,一定是參照城市打工收入的。120元收一畝水稻都沒有人去干,這個價錢以后還會增加。政府去壓低生產資料價格是不可能的,讓政府去提高糧價超過國際價格是不可能的,讓政府去增加超過WTO允許的8%糧食補貼率也是不可能的。這“三個不可能”決定了中國糧食生產將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數據鏈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9年1月公布,考慮到去年以來糧食生產成本上升較多,為保護農民利益,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國家決定將稻谷最低收購價上調約16%,這也是2004年我國實行糧食收購保護價政策以來上漲幅度最大的一次。另外,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和農業部9月聯合下發通知,明確進一步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的總體目標,就是根據化肥、柴油等主要農資價格上漲情況,在綜合考慮當年糧價變動促農增收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合理安排農資綜合補貼資金,實行動態調整,彌補農民種糧的農資增支,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關于農民外出務工—“僅靠農業。農民增收是不可能的”
李現通:以前農閑時我在鄭州、太原等地做泥瓦工,一天50元。金融危機來了,就找不到什么活兒了。兩個女兒正在上高中,每年學費加生活費就要1.5萬元,種水稻一年的純收入也就是一萬多元。不吃不喝也不夠孩子上學。
溫鐵軍:僅靠農業,農民增收是不可能的。農民打工收入參照的是城市勞動力收入。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城鄉人均收入差距是3倍多。世界上,任何小農經濟國家,農民靠種糧食都達不到社會平均收入水平。而教育、醫療等收費是按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制定的。城鄉收入差別大的結果。就是沒有人從事糧食生產,這在全世界是普遍現象。如果種糧沒有收益或者是微利,“80后”、“90后”勢必不會去種地。背景鏈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2009年10月公布了對全國250個行政村農民工就業狀況的統計,到9月底已經返城的農民工達到了94%以上,農民工就業總體上比較平穩。另外,國務院常務會議2009年初還進一步研究部署加強就業工作的措施,其中包括組織農村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組織各類準備創業人員特別是返鄉農民工和高校畢業生參加創業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于農業合作社——“讓農民在薄利的情況下種糧食,增收就是一句空話”
劉大華:我帶頭成立種糧專業合作社,有50多戶農民參加,共有1500畝地、50多名勞力人了股。我們把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按平價批給社員,再以高于小商小販的價格回收大家的糧食,想通過這“一低一高”讓村里人增加收入。
溫鐵軍:農業合作社是農業勞動者的聯合。關于農業合作社標準,農業部常務會議2007年就審議通過并施行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章程》。日本、韓國也是人多地少,怎么讓農民增收?就是政府允許農村合作社以最低門檻進入金融、保險、旅游、餐飲、房地產等領域。只有把涉農領域可能產生的收益都留給農民,農民才有積極性去從事生產糧食。讓農民在薄利的情況下種糧食,增收就是一句空話。數據鏈接:我國農產品經紀人協會目前已有2609家,各級協會及農產品經紀人每年直接收購和幫助農民推銷農產品近萬億元。日前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指出,將進一步吸納各類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積極組建行業協會、農產品經紀人協會,為農民專業合作搭建服務平臺。
關于農村土地流轉——“歷來都是鼓勵流轉的”
劉大華:以前,村里人都愿意出去打工,沒人愿意種地。這幾年,我種良種收入不錯。從200畝很快到了580畝。金融危機后。很多外出打工的人都回家了,想收回租給我種的土地。我心里很沒底,這樣就沒有辦法保證規模了。
溫鐵軍:農村土地流轉80%左右都是靠口頭協定。農業用地的流轉,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推進家庭承包制以來,從來沒有在任何政治文件中消失過,歷來都是鼓勵流轉的,也從來沒有過障礙。
政策鏈接: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第四條就包括按照完善管理、加強服務的要求,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流轉服務組織,為流轉雙方提供信息溝通、法規咨詢、價格評估、合同簽訂、糾紛調處等服務,以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尊重農民的土地流轉主體地位,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流轉。也不能妨礙自主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