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貴州省政府葛詩暢參事歷時三年艱苦工作寫成的《葛鏡橋古今探索記》,今天終于與廣大讀者見面了。該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從葛鏡橋所處的地理區位及環境、建設保護歷程、建筑技術和文化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介紹和研究,為人們了解葛鏡橋提供了大量翔實豐富的史實資料,對于研究貴州古橋建筑及其文化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還是在廣州工作期間,我就知道貴州有一支高水平的交通建設隊伍,廣州市丫髻沙大橋和新光大橋兩個重大項目就是貴州省橋梁工程總公司修建的。其中丫髻沙大橋2004年被評為建國以來“中國十佳橋梁”,2006年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新光大橋先后獲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和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被中國工程院院士評價為“使中國拱橋建筑技術向前發展了一大步,是中國為世界貢獻的最精彩的拱橋”。在廣州那樣一個國內外知名建筑企業云集的地方,貴州橋梁建設隊伍能夠在這樣兩個重大項目上中標并圓滿完成建設任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我對貴州橋梁建設隊伍的印象一直比較好。
2006年我到貴州工作后,對貴州橋梁建設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進一步明白了為什么貴州能出那么一支高水平的橋梁建設隊伍。因為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喀斯特山區省份,地形崎嶇不平,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致使貴州在交通建設中必須修建很多橋梁,而且修筑橋梁的技術難度遠比平原地區大得多,當然也就更能鍛煉橋梁建設隊伍。正是因為如此,貴州橋梁在建筑形態、建筑技術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據統計,載入貴州地方志的橋梁,到明代已有230余座,到清代達1400余座。新中國成立后,貴州又先后建成了一批在國內乃至世界處于領先水平的優質橋梁工程,比如1996年建成的江界河大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跨度的預應力形式組合拱橋;今年建成的壩陵河鋼桁加頸梁懸索大橋,多項工藝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其隧道式錨碇長度居世界第一,特別是在高山峽谷區修建跨度達1088米的橋梁,在世界建橋史上尚屬首次。
在貴州眾多橋梁中,不乏在中國乃至世界古橋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古橋建筑,其中又以修建于明代并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福泉葛鏡橋最具代表性。之所以倍加推崇葛鏡橋,主要基于三點:一是該橋建設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崇高思想道德境界。為了建成此橋,便利民眾,葛鏡不惜傾盡家資,變賣家中所有值錢之物和鄉間田園,包括其長子世襲祖職的俸祿也幾乎用于修橋,這種心系民眾、無私奉獻、造福鄉梓的義行善舉,令人為之動容,不愧明神宗御賜“義垂千古”匾額。二是該橋建設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堅韌不拔、矢志不渝的頑強拼搏精神。葛鏡橋建設雖然連續遭受了兩次失敗,但葛鏡始終沒有放棄,反而更加堅定了修橋的信心,毅然開始第三次建橋,并寫下了“橋不成兮鏡不死”的豪邁誓言。大橋前后歷時30年終于建成。這種鍥而不舍、攻堅克難的精神讓人由衷感到敬佩。三是該橋建設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勇于創新的科學求實態度。葛鏡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經過精心比選,巧妙利用天造地設、雖險而宜的砥柱峽橋址,“絕壁起拱,借礁筑墩”,設計出了孔距成倍遞增的三孔聯拱橋型,充分運用峭壁、礁石、石磯的自然物理功能,牢牢整合著整個大橋的結構,使大橋得以穩固至今。該橋的建筑工藝和技術受到了橋梁專家的普遍贊譽,我國現代橋梁奠基人茅以升先生曾將葛鏡橋與趙州橋相提并論,贊嘆“北有趙州橋,南有葛鏡橋”,稱其在中國乃至世界古橋史上都應占有一席之地。
鑒于葛鏡橋在貴州乃至我國橋梁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對葛鏡橋的建設始末、建筑藝術、文化淵源等進行系統研究,并加強宣傳和保護,無疑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令人欣慰的是,《葛鏡橋古今探索記》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特別是當前貴州正處在交通大發展時期,以快速鐵路系統和縣縣通高速公路體系為重點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其中大量控制性工程是橋梁,書中所倡導的葛鏡精神,對于推動貴州交通建設更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希望該書的出版,能夠使無私奉獻、堅韌不拔、矢志不渝、頑強拼搏的葛鏡精神得到大力弘揚,使更多人從中受到啟發和鼓舞,多做“義垂千古”之事,造福廣大人民。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