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名人舊居》(蘇克勤、苗立軍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是一部值得細讀的好書。它搜集廣泛,資料翔實,內容豐贍,圖文并茂,雅而不澀,流暢清新;不僅可作為旅游讀物,亦可作為文史研究租城市文化考察之必備參考資料。然深為之惋惜者,是書所輯對聯,頗有失誤(全書所引不過30副對聯。出錯誤者有13副)。為避免對讀者造成誤導,特為揀出,略加疏解,以正視聽,且為再版修訂提供參考。
一、誤植文字:
1 (勝棋)樓下大門兩旁樓柱上對聯為長沙張兆鹿所題,聯云:
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煙雨:
王侯事業,都如一局棋秤。(第14頁)
按,若干年前電視播音員念過“圍棋高手對秤”,引起哄堂大笑;如今誤植“棋秤”,可謂異曲同“工”。辭書日:“秤,熾應切,去聲,徑韻。本作稱,正輕重之器。”“枰,皮迎切,音平,謂棋局。”陸游《新晴》詩:“寂寂房櫳鳥雀聲,熏籠茶灶正施行。繁花滿樹春才半,斜日穿云雨乍晴。引睡書橫猶在架,圍棋客散但空枰。”根據對聯下聯平聲字收尾的基本要求,也可以斷定原聯是“枰”字。
2 他(李贄)游學南京時,一度寓居在永慶寺的伽藍殿里,并為該寺書聯一副。聯云:
少作書生,未見登堂入室:
老為廟祝,粗知掃地夢香。(第16頁)
按,了解民間風俗,盡知“掃地燒香”乃寺廟日常工作;說得文雅點,就用“焚香”。如何“夢香”?想是錯認字形。恐怕編校自己再看也會因此失笑。依六言對聯句式安排平仄,應該是“平平仄仄平平”,“焚”是平聲,合乎聯律。這也是校勘依據。
3 左宗棠……建陶、林二公祠,并親撰一聯云:
三吳頌遺愛,鯨浪初平,治水行鹽,如公皆不朽:
冊載接音塵,鴻泥偶踏,湘間邗上,今我復重來。(第95頁)
按,“三吳”所對,當用數字,而“冊”非數字。凡論“載(年)”多用數字,如“一、十、廿、卅、(卄卄)”。四十為“(卄卄)”。誤植為“冊”,編校失察也。
4 署前尚立東西2坊,曰:“兩江保障”,“三省均衡”。(第117頁)
按,此乃南京兩江總督衙前東西二轅門橫額書字,其“均衡”應作“鈞衡”。甲午至庚子年間,兩江總督暮氣日重,“煙霞癖”(鴉片癮)日深,軍政吏治不振,幕客親私樂在秦淮河邊釣魚巷中尋花問柳。謀差營缺者,奔走其間。有善嘲者拆此八字為聯曰:“兩江呆人障,三省釣魚行”。言“兩江”實為“呆人”(當時匾額橫書,從右至左,故能得此二字)作障;“三省”政事,皆作“釣魚”之“行’’(拆衡為魚、行)。“釣魚”雙關:既指“釣魚巷”。又指“釣譽(利)”。其中改“鈞”作“釣”,出自《清稗類鈔》:某縣令稟撫軍,“鈞稟”漏一點。撫軍題詩于簽還之云:“未必他年秉大鈞,垂竿頓觸釣魚心。可憐一勺廉泉水,分贈同僚總不勻。”“鈞”,若改“均”,與“釣”有啥相干?
5 燕王府前尚有如下一幅對聯:
燕薊雄都,龍盤虎踞:
王侯偉業,霞蔚云蒸。(第133頁)按,對聯是兩幅文字分掛的,合計為一副。凡圖畫、中堂、斗方、橫披(批)等單幀可以稱幅;而手套、眼鏡、筆硯、擔架等配搭物件,皆稱副。兩字讀音亦不相同,應加區別。
6 (愚園——胡家花園)最有氣派的則是如
下無名氏所撰的一副對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問檻外青山,山外白云,何處是唐陵漢寢?
小院春來,簾卷起一庭風月,看溪邊綠樹,樹邊江雨,此中有舜日堯天。(第175頁)
按,具備對聯常識。可以斷定“江雨”有誤植;蓋聯文“青山、白云、綠樹”皆互相對仗,故須訂正為“紅雨”。
7 (名醫張棟梁宅)大廳懸掛南京名人仇繼恒題寫的名聯:
家居湖熟秦淮畔;
理析靈樞素問閑,(第179頁)按,上聯說張棟梁先后居住在湖熟鎮和秦淮河畔,下聯說他像漢代名醫張仲景(機)那樣,善于依據醫學典籍《靈樞》、《素問》剖析病理,立起沉疴。照理當以“間”對“畔”,均用方位詞;而“閑”乃形容詞,不能為對。作者可能不知道“閒”本為“間”,雖亦通“閑”,但必須視具體情況而定。
二、詞語錯亂:
1 袁枚信口代秦吟道:“人于宋后羞姓秦,我到墳前愧姓秦。”這副對聯由秦大士書寫,至今猶存,(第88頁)
按,2008年第3期《文史雜志》載徐康《爾曹身與名俱滅》中說道:“順便提及,昔有姓秦名澗泉(按,即秦大士,字魯一,又字鑒泉,號澗泉,又號秋田老人,網頁作“洞泉”者,非)的一位文士,到西湖岳墓撰聯云:‘人從宋后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姓甚名誰本屬無辜,因奸相姓秦而愧與同姓,因國賊名檜而羞與同名,其深惡痛絕之情溢于言表。”另有說袁吟“人從宋后羞名檜”,秦續吟對句者。
“于、從”二字不同,但都讀平聲,都是介詞,問題不大;而重復“姓秦”,則根本忘記應該分嵌“秦檜”的名姓這一技巧了。
2 盧前在《冶城疾舊》的“柳藩司”條中曾載:“(陳)散原挽(李瑞請)聯云:白下一官還,入夢不容堂,泣圍城依木印;黃冠九廟鑒,鬻書海市,難忘殘夜共煙滅、”(第185頁)
按,此聯若分行排列則上下聯結構不能相應,文字之錯亂立見:
白下一官還,入夢不容堂,泣圍城依木印;
黃冠九廟鑒,鬻書海市,難忘殘夜共煙滅。
疑上聯第二分句中有一字該挪至第三分句;須待覓得盧前《冶城話舊》善本,再代為勘校。
3 (蔣介石)為其(戴笠)寫了一副挽聯。聯云:
才冠群英,山河澄清仗汝跡;
奇禍從天降,風云變幻痛予心。(第383頁) 按,上聯第一分句四字,下聯第一分句五字,顯然有所奪落。網載蔣介石挽戴笠聯:“雄才冠群英,山河澄清仗汝績;苛(奇)禍從天降,風云變幻痛予心。”可為旁證。
三、上下顛倒:
1 媚香樓大門前有女書法家孫曉云書寫的題聯,聯云:
俠骨共冰心;
花容羞玉質。(第61頁)
按,第63、64頁兩幅照片上,對著大門看去,“俠骨共冰心”掛在大門左側,實為下聯。再說“質”是仄聲字,合在上聯之尾;“心”是平聲字,合居下聯末尾。因此證明作者抄錄聯文時,顛倒上下聯文字。又,下聯“羞”與“玉質”配搭不妥帖,從照片顯示字跡看,應該是“兼”字。這也符合李香君外在和內在兼美的特色。故應改排作:
花容兼玉質
俠骨共冰心
2 “行知館”前還書寫頌揚陶先生的對聯:
行知合一,千秋萬世仰陶風;
桃李遍開,四海九州承化雨。(第470頁)
按,對照第477頁照片可見上下聯文字抄錄相反,據對聯“上仄下平”的基本規則也應改為:
桃李遍開,四海九州承化雨
行知合一,千秋萬世仰陶風
四、誤作對聯:
1 省長韓國鈞還為方孝儒(孺)題了一副有
名的對聯聯云:
埋骨豈須桑梓地;
托葬雨花魂亦香。(第41頁)
按,對聯的基本要求是上下聯詞語結構必須相應,構成對仗。而“豈須”是狀語一動詞組合,“雨花”是定語一名詞組合。“桑梓一地”是偏正結構的名詞,“魂一亦一香”是主語—狀語一謂語組合。再研究其平仄安排:“埋骨豈須桑梓地”是“平仄仄平平仄仄”,而“托葬雨花魂亦香”是“仄仄仄平平仄平”;如此“平仄失替”,不能作到上下聯平仄相對。其實這只是詩的兩句,不是對仗工穩、平仄協調的律聯,因此無論如何都不能稱之為“對聯”。
五、其他缺陷:
1 李鴻章祠堂的正門還有李鴻章當年自題的對聯,現對聯為書法家夏長松撰寫。聯云:
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粟,即是山中宰相:
祈新年無須用藥,但愿身無病,心無憂,便稱地上神仙 (第146頁)
按,對聯界的規則公認,落款以“撰寫”二字,就表明此聯是某人既撰聯文,又書寫聯文。先講“李鴻章自題”,則夏長松只是“書寫”而非“自撰且自書”了。再看網載的另一版本:
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粟、腹有詩書,即是山中宰相
祈大年無須服藥,但愿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便作地上神仙
對比可見,夏長松書寫之聯漏掉“腹有詩書”和“門無債主”兩個很重要的分句;特別是“腹有詩書”,那可是飽學之士驕傲的本錢啊!“新年”與全聯文意不相稱。“大年”言高壽,出于《莊子》;且仄聲字與平聲字“清”相對,音韻協調。
2 “選佛場開萬象羅,天龍八部念摩珂,招花啟示諸方競,予欲無言笑口多 ”(梅川居士)居正贈族人詩存《侮川譜偈》(第390頁)
按,此詩中有錯字,如“摩珂”乃“摩河”(梵語,有大、多、勝等義,亦作莫訶)之誤植;“招花”乃“拈花”(《宗門雜錄》云:“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之誤植。蓋未讀佛經所致。
3 黃浦路3號蔣介石官邸憩廬石碑(石面集舒同字為“憩虛”)(第208頁)
按,居所題額用“廬”而不應用“盧”,雖以繁體字代替,“蠴”仍然是“盧”,而非“廬”。本書說明稱“憩廬”,文字無誤;可惜未能指出石面集舒同字為“憩虛”之誤,當判“包庇”。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些失誤呢?我們認為不應該過分責備中青年作者和編輯,須知他們之所以不了解格律文學文體個性特征,是由我們多年來輕視和蔑視格律文學的教學和輔導。即是文科生在他二十年或更多的學校教育期間,又真正認真地讀過多少格律詩詞呢?認真地分析過對聯和駢體文的句式結構嗎?除了教材和老師講的那些套話外,又真正落實地研究過何謂“對仗”、何謂“平仄”、何謂“遞換”、何謂“粘對”沒有?除了看些所謂“趣談怪論”,熱衷于“獵奇出新”,又真正認真地剖析過幾副名聯和幾首“名詩”的藝術手法和遣詞造句的特點呢?再退一步說,有多少中青年(遑論中學生)真正分得清何謂“平仄”,可以給“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這一律聯準確地標注平仄字樣?
當前格律文學方面的書刊不少,可惜難免“蜻蜓點水”;偶爾作些藝術評論,多離不開空話、套話,不結合實際,闡空頭理論。看來應結合實例給中青年讀者切實地講講基礎知識,諸如律聯(包括詩詞、駢文和對聯)的詞語結構、音律安排,使之獲得基本能力,能發現問題,從而真正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