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它總在我們的遙想、回味中復活。歷史的塵埃尚未落定,也許永遠不會落定……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群體的生命是浩瀚的。我們探尋歷史,追思以往,無非是想擴展個體生命的張力,尋求人類發展的方向。中華民族既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又如何經受住了內外戰爭的摧殘與動蕩?帝王世襲制使得皇帝們威嚴無比,一手遮天,可又為何內心惶惑,忐忑不安?名人的光環何以致使其瑕疵越發暴露在外,令人慨嘆?復雜的現象透過歷史是否可以得到更客觀的梳理?鄭連根在其新著《塵埃尚未落定·閑說歷史》(濟南出版社2009年版)中,以歷史隨筆的方式,為時代吶喊;并將他的人文關懷通過富有才思的“受啟”傳達給讀者。
全書按關注點大致分為四輯:第一輯“皇帝的好與壞”,第二輯“歷史名人的是與非”,第三輯“歷史現象的明與暗”,第四輯“洋學者在中國的說與做”。
在第一輯中,主要對唐太宗、唐德宗、朱元璋、萬歷、道光、光緒等皇帝作了探討。作者將眾多的皇帝的所作所為展現得富于人性化,而人性化的東西是超越時空的。這更容易使我們得以感悟人類共同的命題。如,頒布罪己詔的唐德宗,愛哭窮、偏心眼的道光帝,生不逢時的光緒帝,說翻臉就翻臉的萬歷皇帝……在鄭連根的筆下,歷史并不是宏大而空曠的說教,帝王也不再只是雷霆萬鈞的威權。一切都充滿生活的氣息,讓人于喜怒哀樂中得以窺探人性的真諦。
作者沒有再為他們歌功頌德,而是從個體生命的角度,對他們所面臨和展示的困惑、無能、偏心等弱點給以分析。例如“唐太宗的晚年之困”中,唐太宗亦無法逃避老年人的心境,易傷感,易受蒙騙,害怕老去。當兩個兒子有謀反之心時,他不僅殺掉了所有參與的大臣,而且將太子貶為庶人。“這對李世民的心理打擊實在是太大了!”然而李世民并非一眼界狹隘、不通歷史之人,況且他親身登上皇位的歷程與他所受的這點打擊比起來要殘酷得多。他的兒子李泰討好他說,自己登上皇位就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以讓位于其弟,李世民居然感動。當他無力處理好自己的接班人問題時,便去吃丹藥,想要長生不老,卻中毒而死。一代英明君主,其晚年竟糊涂得如此荒唐,讓我們看到李世民作為一個人所展現出的性格缺陷。
“專制則是世界上最復雜的人類事務,因為它要一個人來統治國家,所以,這個人必須是稀世人才”。作為普通人,李世民所表現的這些弱點并不能掀起多大的波瀾;而作為皇帝,卻會因此而扭轉歷史,制造災難。這是我們都不愿看到的。作者最后點題日:專制制度是多么地違反常識,違反人性。
第二輯主要收錄了李斯、魏徵、李白、李鴻章、翁同龢、張之洞、梁啟超、汪精衛等歷史名人。是是非非本乃人間常態,只是有些人尤其是名人,會對社會、對歷史產生較大的影響。于是后人也會反復地品味,反復地琢磨:這些是非有哪些好的作用,有哪些會遺害無窮?李斯才能非同一般,還擅長書法,寫得好文章;然而卻不擇手段殺害韓非,建議始皇“焚書”,殺害忠良,落得個被趙高腰斬的可悲下場。翁同龢貴為皇帝的老師,與李鴻章恩恩怨怨三十年,反對洋務運動,卻支持戊戌變法。昔日的保守者轉身成了改革家,而昔日的改革家李鴻章卻成了落伍者。這其中的是非曲直頗耐人尋味。更加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梁啟超割腎事件——一代國學大師、留洋才子,為了宣傳西方思想,引進先進西方技術,竟然為洋人開的協和醫院做虛假辯護,終死于手術之誤……
這里,作者所做的工作是,明辨是非,不抹滅一點光彩,也不放過一個過錯,以正人生之路,提醒后來之人。
第三輯承接上輯探尋方向,透過歷史現象看明暗,辨是非。在“忠奸之謎如何破解”中,作者通過對“忠”找注解,為投降匈奴的李陵抱不平。孟子曰:“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然而偏偏李陵碰上的是偏執的漢武帝,杜聿明碰上了蔣介石。兩個主子都沒有讓替其竭盡全力的兩個勇敢的部下有好結果:李陵家室盡毀;杜夫人被扣為人質,兒子被迫自殺。要求“殺身成仁”是多么自私的想法!位居權力頂峰的主子此時哪里表現有一丁點兒的仁慈!在“歷史上的‘好心辦壞事’”中,作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大清律》中規定:“改嫁者,夫家財產及原有妝奩,并聽前夫之家為主”。規定本是鼓勵婦人守寡,然而卻使得夫家親戚欲驅之出門,以奪其財產。彭氏之子被打死,夫家人絕寡婦之路。可見無論是哪方面的政策、法規,盡管初衷再好,或者制訂有多謹嚴,在實踐中也會碰到意想不到的問題;稍有疏忽,就可能會釀成大錯。王安石制定青苗法,其目的是為了“摧兼并,濟貧乏”,可在執行過程中官府壟斷高利貸,百姓深受其苦,造成影響之大,無法彌補。
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各色人等都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演繹著不同的人生。他們或為了生存,或為了抱負,或為了權勢……而洋學者們來中國又做了些什么呢?本書第四輯收錄了馬禮遜、彼得·伯駕、倪維思、狄考文、衛禮賢、理雅各、莊士敦等人物。“馬禮遜確立中文報刊的通俗文風”;彼得·伯駕愿意為林則徐治療疝氣,并于鴉片戰爭前給林則徐一封很重要的信。指出中英兩國在思想觀念上的差異,并愿鼎力恢復大國之間關系;倪維思種下了日后聞名中外的煙臺蘋果;狄考文創辦登州文會館,教授基督教和儒家經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衛禮賢寫作《中國心靈》;理雅各將中國經典翻譯成英文……
“有容乃大”。將近一千四百年前,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治世,泱泱中華,各國使者來訪,何等昌盛!那時的中國人,就具有了博大的胸襟和開放的眼光。它與民族獨立并不相悖,卻與大國強盛息息相關。
因本書乃作者追思歷史之文集,故有些篇目因短小未能盡言盡書,然作者情懷已躍然紙上。范仲淹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閱讀之余,不免會感慨反思。人性本復雜,于患得患失之間,于欲望權勢之下,其造化于人、于事更加地波詭云譎,錯綜迷離。對歷史的回顧既是一種懷舊,更是一種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