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大區域——川陜革命根據地位于四川、陜西兩省交界的米倉山和大巴山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重要根據地之一。這塊根據地有2000余平方公里,500多萬人口,建立了28個縣和一個市的蘇維埃政權,組建了8萬余人的正規紅軍。在短短的兩年多的時間里,黨領導川陜蘇維埃軍民通過繳獲戰利品。沒收舊勢力的財產,發展生產,征稅等方式獲得了充足的經濟來源,鞏固和擴大了革命根據地。
一、繳獲戰利品,接收國民政府的物資,沒
收地主豪紳的財產
紅軍每打勝一場戰役,就繳獲大量的戰利品;每占領一個地方,就發動當地群眾沒收一切封建地主、軍閥、豪紳的所有財產。
1933年6月15日,紅軍徹底粉碎了敵人的“三路圍攻”,共繳槍八千余支,炮五十余門。其中在宣漢達州戰役中,僅于綏定就繳獲劉存厚多年積存下來的六千多支槍、百多萬發子彈、百多萬元大洋、二十萬匹棉布、兩萬多套棉衣,以及兵工廠、被服廠、造幣廠的全套機器設備和原料。紅軍和蘇維埃政府組織群眾把眾多戰利品運到通江后方去,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廠、被服廠、造幣廠等,生產出大量的軍需和民用產品,為后來反“六路圍攻”和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徐向前回憶此事時說道:“從劉存厚手里,奪得了很多東西。有什么武器、彈藥、銀元、布匹、印刷機等,繳獲物質真豐富,子彈就有五百多萬發,棉布二十多萬匹,運輸都成了問題。特別是搞了個兵工廠,我們用它制造手榴彈、子彈、修理槍炮,對后來打劉湘起了很大的作用。”就連當時國民黨的報紙論及紅軍繳獲戰利品時也這樣報道:“匪去年竄到南部時,搶的鹽很不少,以后吃的鹽大半靠這個,小半靠那些以賺錢為目的的鹽販。”戰爭勝利所繳獲的戰利品,不僅為川陜革命根據地軍民提供了部分生活用品,充實了紅軍的軍需裝備,還為后來根據地發展生產提供了種子、農具等。加上沒收的土豪劣紳的土地,遂使根據地農業生產的發展成為可能。同時,繳獲的機器設備和原料為開辦工廠提供了條件;加上川陜蘇維埃政府對原來技術工人的使用和新技術人才的培養,這使根據地開辦工廠、發展工業生產成為可能。
在前方繳獲戰利品的同時,川陜蘇維埃政府還在占領區發動群眾接收國民政府的財物,沒收一切反革命組織、封建地主、軍閥、豪紳的財產與土地。
川陜蘇維埃政府在1935年頒布的《沒收工作六大約法》中明確規定:“沒收川陜一切軍閥、地主、賣國賊、漢奸、團總、區正及反動頭目的一切財產、糧食、衣物,分給窮人”。在川陜蘇維埃政府政策的指引和政府的宣傳下,蘇區沒收工作卓有成效。1932年末,紅軍到通江時,“接管了國民政府的黃谷,共10萬斤”。同年臘月,紅軍在通江老關廟(今廣納鄉政府駐地)接管了戲樓下面國民政府積谷570多擔(折合6.8萬多斤)。“1933年春,在通江縣貓兒埡鄉(現苗南鄉),蘇維埃接收劉坪(現鐵梯鄉)白鶴寺某公館糧食3.2萬多斤,金銀1盒,布20多匹,銀元500多元,豬肉400多斤,槍7支”。通江地區“共計接收國民政府糧食29.48萬斤。”進入萬源縣城,紅軍接管了國民政府的糧倉,“共接收糧食121萬多斤,繳獲了白米、洋面3萬多斤。”據通江縣糧食局不完全統計,1933年至1935年,通江3縣2區蘇維埃共沒收糧食1730多萬斤,約占該地區籌糧總數的1/3以上。據川陜邊區17個縣糧食局在1986年、1987年組織專人進行的不完全的調訪資料統計,川陜地區在兩年多的時間里,所籌集得的糧食“按糧食的籌集渠道分類,計:沒收地主糧食2400多萬斤,占籌集糧總數的52%,接收國民政府和公產糧食45萬多斤,征發富農糧食達57萬多斤,占籌糧總數1%”。紅軍接收國民政府的財物,沒收地主豪紳的財產,不但斷絕了國民政府和封建勢力的經濟來源,摧毀了其經濟基礎,而且使它們失去了恢復重建的可能,加速了它們的敗亡;同時也使根據地的軍民獲得了相應的物質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為紅軍在根據地立足、根據地經濟建設以及鞏固奠定了堅實的物資基礎。
二、發展農業生產,開辦工廠
川陜蘇區建立后,面臨著四川軍閥的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故而,解決物質困難,沖破敵人的經濟封鎖,保障工農紅軍的物質供給,便成了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川陜蘇區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體的經濟。在“實行保障紅軍物資供給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的經濟建設總方針的指導下,川陜黨和政府加強了對農業的指導,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的政策,如開辦互助合作運動、幫助紅軍家屬解決生產中的困難等。
在政策上,川陜省蘇維埃政府規定,“要大力發展農村的副業,多多喂養耕牛、騾馬、母豬、肥豬,養蠶織布,養蜂,栽種棉花,養牛、兔、雞、鴨等”,“整理與栽植桑樹,多多喂蠶”,號召“加緊春耕生產”,“加緊開荒,多打糧食”,力爭做到“赤區沒有一寸荒地”,“充實赤區糧食”。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激勵下,廣大軍民辛勤耕作,使農業生產獲得了巨大的豐收。川陜蘇維埃政府依照《公糧條例》,按“成年人500斤,老年、小孩400斤,富農300斤”的標準征收到數量可觀的公糧。其中蒼溪縣“全縣公田收入糧食約有210萬斤”;閬中縣千佛區“1934年上交紅軍糧食近百萬斤”,“巴中縣柳崗鄉1933年收紅軍公田糧食9.8萬多斤,1934年收了12萬斤”。據通江縣調查,“全縣當時共設紅軍公田1269,5畝,收入糧食86.9萬斤”。據各縣所報統計資料分析,“1933年,根據地23個縣的1148萬畝耕地共產糧食34億斤,每畝平均產量296斤,按總人口586萬計,每人平均產量580斤。”
在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及副業的同時,川陜蘇維埃政府還利用沒收的設備、原料加緊進行工業生產,開辦了一系列的民用工廠,從而打破了國民黨對川陜革命根據地軍民的封鎖,為自己提供了一定的生活必需品;不但保證了前方戰場的供給,而且改善了根據地內部軍民的生活。
1933年10月,紅四方面軍繳獲了劉存厚的紡織廠后,建成了較大規模的紡織廠。當時,“全廠每日出布匹十余匹,供縫制軍服;還織襪子、毛巾、紗布等。”東觀織布廠“日產土白布十余匹,對縫紉軍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紅四方面軍被服廠“全廠三百多人,三十余架機子,多數是手工縫紉”。絲廠“一天生產任務織綢一丈二尺,做絲的線要做五至六兩。絲廠實行八小時工作制,一天做到黑”。肖溪列寧小學的酒廠“每五天煮一次酒,能生產酒兩挑,約一百多斤”。另外,還開辦了碗廠、鍋廠、造紙廠、榨油廠等。
根據地內農業工業相互補充,相互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根據地軍民的吃、穿、住、用、行所需的物資供應,鞏固了根據地。
三、建立稅收制廢,增加財政收入
為充實財政經濟,川陜革命根據地建立不久,就開始了稅收工作。1933年8月12日,川陜蘇區制定了《川陜蘇維埃稅務條例草案》,現定“征收特種稅、營業稅、入口稅、出口稅,此外還規定征收鹽井工業所得稅。”其中,“特種稅征稅品種有白木耳、特貨、屠宰三種”。“白木耳:按每兩之價值,抽5%。(但因革命受傷不能生產,紅軍家屬,有特殊情形資金不滿30元以上,經蘇維埃證明得免稅。)”
川陜蘇維埃嚴禁特貨(鴉片);但是,由于群眾長時間吸食,“受害甚深,積重難返,必須經過相當時間宣傳教育工作,才能有效。同時本來已種鴉片煙苗,如一時鏟除,則農民受損太大”。為此,川陜蘇維埃政府除特“設戒煙局”戒煙外,為充實財政收入,還“征收戒煙捐”;對開設煙館者采取寓禁于征的政策,每月照三等征收:“頭等二元;二等一元;三等五角,對于專門販賣鴉片煙為業,按每兩抽5%。”
關于屠宰稅,除對“專門在市場營業者,抽收按每百斤5%的屠宰稅外”,其余的全部免稅。川陜蘇維埃政府還規定按營業者每月所得金的不同征收0.5%-5%的營業稅。為了保護蘇區經濟的穩定,統制貨物的進出口,滿足蘇區的需要,本著非需品重抽,必需品輕抽或免稅的基本原則,對“紙煙、酒、旱煙、水煙、香水及非工農必需品,皆得從值百抽五起,以至10%為止。鹽、布匹、棉花、糧食、中西藥材、耕牛、小豬、洋油、生發油等,皆得免稅”。“糧食、布匹、棉花、中西藥材、耕牛、小豬、鹽等,……必要時,蘇維埃政府嚴禁出境。茶葉、鍋、煤炭、木耳、木料、特貨等皆得免稅。”鹽井工業所得稅也是根據不同的情況征收3%-10%的稅金。
另外,為適應政治、軍事需要,開辟蘇區的經濟來源,川陜蘇維埃政府還開辟傭金稅這一稅種。據原通江縣工農稅務分局副局長茍伯儒回憶:“當時曾見到過征收所得稅(傭金稅)的文件。那時稅法上規定的營業稅、所得稅都沒有收過。一個是沒有對象收,因為資本家、大商人都逃走了,剩下都是小商人,所以沒有執行。”
除了開辟新稅種,川陜政府還相應地增加了部分稅的稅率,對營業稅的偷、漏稅處罰相當嚴厲,規定:“凡稅務機關所設之地,當地蘇維埃政府得監督稅務人員,(防止)徇私舞弊,并幫助盤查偷、漏(稅)奸商。一次查出除繳應征稅款外,即科以罰金;二次查出,全部沒收。”
通過稅收,川陜蘇維埃政府不僅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收入,滿足了自己對部分產品的需求,而且抑制了白區對一些產品的需求,發展了川陜蘇區的經濟,為前線作戰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后盾。與此同時,蘇維埃政府還極力鼓勵和發展川陜蘇區的商業貿易,以繁榮蘇區經濟,培育和扶持經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