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理勇:長期任職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從事上海歷史、中華文化史、風俗史研究。已出版《上海路名地名拾取》、《上海灘地名掌故》、《外灘萬國建筑博覽》、《上海閑話》、《食俗趣話》、《說魚道蝦》、《素食雜談》等。現為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地名學會常務理事。
青菜
“青菜蘿卜,各有所愛”,這是中國人常講的諺語,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青菜和蘿卜在中國是最常見和常食的蔬菜。
清人張岱《夜航船·清廉》中講了一個故事:
劉璽,龍驤衛人。少業儒,長襲世職,居官廉潔,人呼“青菜劉”,或呼為“劉窮”。繼推總漕運。上識其名,喜曰:“是劉窮耶!”可其奏。
劉璽是明嘉靖時人,他的祖上在南京任武官,他從小也讀四書五經,后來世襲了他父親的職位而當了官。他在職時十分清廉,經常以青菜作菜蔬,后來人們給他取了個“青菜劉”的綽號,更有人背后呼他為“劉窮”。也正是他為政清廉,勤于職守,后來就升為“督漕總兵”,這是一個負責運河漕運安全的武職,這個職務略等同于今天的“軍分區司令”。他的名聲很大,連皇帝也知道劉璽的綽號。講這個故事,只是想說,青菜是民間最普通和常吃的蔬菜。不過,大多數詞典對“青菜”的解釋為“白菜”,青菜只是一些地方對白菜的叫法。我老家方言也是把青菜叫作“白菜”的。另外,中國近代在浙江余姚發生了后來被列入“清代四大名案”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這“小白菜”是涉案的一個女人的綽號,而余姚人講的“小白菜”也是指青菜。
即使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沒有收錄“青菜”,只是在《菜部第二十六卷·菘》中講到青菜,文曰:
(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菘性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謂之“白菜”,其色青白也。
又講:
(時珍曰)菘(即今人呼為白菜者)有二種:一種莖圓厚微青,一種莖扁薄而白,其葉皆淡青色。燕、趙、遼陽、揚州所種者最肥大而厚,有重十余斤者;南方之菘畦內過冬,北方者多入窖內;燕京圃人又以馬糞入窖壅培,不見風日,長出苗葉皆嫩黃色,脆美無滓,謂之“黃芽菜”,豪貴以為佳品,蓋亦仿韭黃之法。菘子如蕓苔子而色灰黑,八月以后種之,二月開黃花,如芥花,四瓣。三月結角,亦如芥。
這種能在冬天生長,猶如松樹那樣不會凋零的菜叫作“菘”。實際上古代被叫作“菘”的很多,李時珍講了其中的兩個大類,一種個體很大,能有十幾斤的就是今天人們講的“大白菜”。由于北方的氣候很寒冷,于是入冬以后,人們將收割的大白菜放入地窖中儲藏,而南方的冬天氣溫稍高,所以南方的大白菜可以在大田里越冬;另一種“八月以后種之”的菘就是“小白菜”,因其葉子為青綠色,許多地方叫作“青菜”。
蘿卜
一般認為,蘿卜(radish)的原產地在中國,不過,它最初的名稱并不叫“蘿卜”。
《說文解字》:
蘿,莪也。從草,羅聲。
又在“莪”字下解釋:
莪,蘿莪,蒿屬。從草,我聲。
《詩經·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孔穎達疏引陸璣曰:“莪,蒿也,一名蘿蒿也,生澤田漸汝之處,葉似斜蒿而細,科生,三月中莖可生食,又可蒸,香美,味頗似蔞蒿是也。”看來,古人講的“蘿”不是蘿卜,而是一種與今天常吃的蔞蒿十分相似的野菜。
《詩經·唐風·采苓》:
采葑采菲,首陽之東。
《邶風·谷風》:
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李時珍《本草綱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萊菔》中收錄了古代著錄中人們對“蘆菔”的幾種不同稱謂,分別是“蘆肥、蘿卜、雹突、紫花菘、溫菘、土酥”,除了“蘿卜”之外,其他名稱大概都已不用了。
實際上,蘿卜是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原產中國,可以根據收獲季節分為春、夏、秋、冬等蘿卜類型,也可以根據其食用的根的顏色、形狀、大小等分為紅蘿卜、紫蘿卜、青蘿卜、長蘿卜、圓蘿卜等。南京人往往自嘲自己為“南京大蘿卜”,大致是喻南京人性子直爽而顯得有點不明事理,即直得不拐彎的意思。南京人也弄不明白,祖上為什么把自己喻為“南京大蘿卜”。實際上是很容易理解的。蘿卜的塊根既大且粗,而在俗語中“一個蘿卜一個坑”就是“認死理”,即認定某一種方法是對的就永遠照此方法做而不知變通。
各地的蘿卜品種和質量大同小異,但有些以生食為主的蘿卜常作為水果之替代品,于是各地就有這種蘿卜的名品,如北京的“心里美”、天津的“衛青”、濟南的“青皮脆”、昆明的“水蘿卜”。這種蘿卜甜而不辣,清脆爽口,故有“蘿卜賽蜜梨”、“蘿卜賽冰糖”之類的言語。
今天上海宜山路中山西路一帶舊稱之為“小閘”。據記載,以前有條叫“新涇”的人工河從此流過,往南經徐家匯注入龍華港。為了防止潮水倒灌,就在新涇的這一段上造了一水閘,“小閘”之名由此而來。這里的土質以沙土為主,適宜種植蘿卜和南瓜,而這里離上海市中心很近,肥料供應也很充足。這里出產的條狀南瓜就被叫做“小閘南瓜”,其形狀很像黃鼠狼,后來又被叫作“黃狼南瓜”。同樣,這里出產的“青蘿卜”因水分足、吃口甜而脆聞名滬上,被叫作“小閘蘿卜”。可惜現在早已消失不見了。
舊時滬諺有“鄉下人吃蘿卜,一橛,吃一橛”之說,比喻做事沒有計劃,做到哪里算哪里。許多蘿卜是長條狀的,可以全部洗干凈后吃,但做事心急而又無計劃者,就洗一段,吃一段,再洗一段,再吃一段。滬諺又有“水蘿卜敲鏜鑼——橛橛斷”,比喻屢戰屢敗。
中國古代把西域及其以外的地方叫作“胡”,所以許多含“胡”的東西往往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胡蘿卜”即是其中之一。
胡蘿卜屬傘形科草本,與屬十字花科的蘿卜是完全不同科的植物。據研究,胡蘿卜原產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阿富汗一帶,大約公元13世紀時傳到歐洲和中國,成為種植普遍的蔬菜。李時珍《本草綱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胡蘿卜》中也如此認為:“元時始自吳地來,氣味微似蘿卜,故名。”李時珍知道“胡蘿卜”并不是“蘿卜”,只是它氣味有點像中國的蘿卜,所以被叫作“胡蘿卜”。李時珍對“胡蘿卜”的觀察也是很認真仔細的,他說:
胡蘿卜,今北土、山東多蒔之,淮、楚亦有種植。八月下種,生苗如邪蒿,肥莖有白毛,辛臭如蒿,不可食。冬月掘根,生、熟皆可啖,兼果、蔬之用。根有黃、赤二種,微帶蒿氣,長五六寸,大者盈握,狀似鮮掘地黃及羊蹄根。三四月莖高二三尺,開碎白花,攢簇如傘狀,似蛇床花。
李時珍已注意到,胡蘿卜的葉子與中國蘿卜完全不一樣,開的花“攢簇如傘狀”,這是“傘形科”草本植物最基本的特征。
胡蘿卜的英文名為carrot,與蘿卜是不同的植物,千萬不能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