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都市,已經很難尋到純正的酸味美食了。
不信,到水果超市一轉,常聽到老板熱情介紹:“瞧,新上市的水果,不甜不要錢。”的確,眼下的水果,包括一想到就酸掉大牙的楊梅、橘子、葡萄、李子……早已變得個大味甜。但這些進化水果的背后,又摻雜著很多讓人不放心的東西:添加劑、催熟劑、糖精、色素……
身邊一位朋友得了糖尿病,一夜之間,與甜食劃了一道分界線。這時候想起去尋酸性食品,一時間竟難以找到。再一留心身邊,胖人的比例急升,某方面講,也是甜食過多惹的禍。
忽如一夜酸風來,我開始留心身邊都市的酸味了,繼而發現它們多半停留在壇子菜方面。隨著科學飲食觀的推進,壇子菜味道雖好,也遠離了“綠色食品”范疇。一些時尚的果汁、果奶,多是以糖分為主打。此外還有食醋,作為殺菌消毒的常備食品,很多人習慣不了那種氣味,推而廣之,又屬強人所難。
很懷念童年時鄉下的酸棗樹。每到秋天,從樹下經過時,信手撿一塊石頭,對著葉茂果密的樹冠扔過去,馬上就會有一兩只熟透的酸棗掉下來。那種酸酸甜甜的滋味,是記憶里酸味的極致,至今仍在心頭縈繞。而今,別說酸棗,連僅有的幾棵酸棗樹,或老化,或被砍掉,換上能賣大價的經濟作物了。
酸是一種回憶,酸是一種心情。當回憶與心情被時代的舌尖淡化的時候,更多的成了悵然若失。葉延濱曾寫過一首葡萄與愛情的小詩,里面有這么一句,至今還記得:“酸溜溜的才是真的。”現實中尋酸的困惑,一如生活的辛酸,或多或少在每一個人心里真實地存在著。可如今的我卻找不出一味正宗酸食,將它們跟思維一起,對三十年前的事與物,作一點認真的回味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