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能陶冶心靈、調節情緒,好的音樂是促進身心健康的良方。宋代思想家、理學家周敦頤對音樂養生提出了“淡和”的思想,他說:“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詩人白居易則在一首《好聽琴》的詩中寫道:“一聲來耳里,萬事隔心中。清暢堪消疾,怡和好養蒙。”明示了音樂對消除疾病和提升修養方面的幫助。
人體的生理活動,比如心跳和呼吸都有著自己的節奏與頻率,音樂也是如此,所以當人的生理節律和外界聲音吻合時,兩者就會產生共鳴。國外曾經研究“潛腦音樂”,認為每分鐘60拍左右的古典音樂或抒情音樂是實施胎教、開啟智力的最佳選擇,也適合在日常工作、學習場合播放,幫助維持良好情緒。事實上,音樂養生與中醫中的其他治療方法一樣,都講究對癥下“藥”。《黃帝內經》說:“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因此,我們選擇音樂來養生也不應一概而論,大家不要拘泥于理論研究上的曲風、調式,或者拘泥于國別、是否名家作品等,只有適合自己的,真正喜歡聽的,才是你的良藥。
我認為,選擇激昂還是柔和的樂曲來養生,要看需調理的情緒或者臟器功能是“有余”還是“不足”,“有余”則選柔和的節奏,“不足”則選激昂的節奏。壓力過大、身心疲憊時,選擇輕快活潑的音樂,能令人愉悅,心情漸漸開朗;緊張憂慮、信心不足時,多聆聽抒情柔美的樂曲,能令人放下包袱,胸懷開闊;而煩悶氣滯、自覺心有余而力不足時,鼓點明顯、氣勢高昂的進行曲則可以把身體的節律帶動起來,提高身體機能,提升工作效率。
秋冬季氣溫逐漸下降,如果戶外活動減少,人體新陳代謝速度相對放緩,不像夏季那樣心氣十足,常常情緒低落、悲觀,自感精神不濟。從中醫理論上來說,肺主一身之節律,秋季如果不注意保養,肺氣容易不足,就呈現出疲乏、代謝不夠積極的亞健康狀態。這時候不妨聽一些鼓樂,用振奮的節拍來感應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同時輔助以適量的體育鍛煉,加強心肺功能的訓練,可以預防許多疾病。
當然,音樂養生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短時聆聽只能起到調節作用,想調養身心需要長期堅持,只有真正建立對音樂的興趣和理解力,愛聽,善聽,方能達到養生效果。
推薦幾首我個人比較喜歡的秋冬季養生音樂給大家,幫助大家補補正氣,振奮精神:
1、電影《赤壁》的主旋律
2、2004雅典奧運會會歌《Pass the Flame》
3、古曲《將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