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節慶之時,火腿作為宴客會友之物,歷來被看作席上珍品。南方人多以金華火腿宴客,素不知還有云腿、北腿……
據1979年9月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載:“火腿,食品名……我國特產,按加工地區來分,有南腿、北腿和云腿三類……”
這南腿自是金華火腿,云腿顧名思義是云南的宣威火腿,至于這北腿,應是江蘇的如皋火腿,但名氣不如前兩者。
要說這宣威火腿聲名鵲起之時,是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接著于1923年在廣州“全國各地名特產品賽會”上獲獎。孫中山先生吃后,因其回味鮮美,潑墨提筆寫了“飲和食德”四字,從此聞名。宣威火腿可謂是云南省最早進入國際市場的名特食品之一。
宣威火腿究竟起源于何時,已難考其詳,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雍正四年滇東地區“改土歸流”之后,清設置了宣威州,使宣威火腿有了成名的前提和基礎。據《宣威縣志》記載,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宣威火腿就以身穿綠袍,肉質厚,精肉多,鮮嫩可口而享有盛名。清光緒年間,曾懿編著《中饋錄》中收有“宣威火腿”的制法。據此及有關史料推斷,宣腿之生,最遲明末即成,雍正時代即流入滇川首府。據《宣威縣志》記載,清雍正五年,城鄉集市貿易市場上普遍有火腿,當時到宣威赴任的流官知州張漢問這是何物,售貨者答曰:“此乃宣威火腿。”這足以說明宣威火腿在清雍正年間就已成名并廣為流傳。清末流到東南沿海,民國初年,以浦在廷先生為首的火腿公司已將火腿罐頭遠銷東南亞。
云南宣威的火腿出名是因為當地的豬種肉質結實,所以腿身肉味較濃,而腌制所用的食鹽為滇西南的磨黑,其獨特的風味是受當地特殊的氣候、地理特征、食物結構等因素影響形成的。云腿的腌制時間,通常需要三至六年,以十年的陳年老腿最佳。相比起金華的南腿,肥膏較多,香味及咸度略淡。
云腿炒、蒸、炸、煮、燴皆為美食,以之為原料制作的“云腿午餐肉”、“云腿大片”等也膾炙人口。
滇東北人從豬身上挖掘出來的風味食品中,還有“血豆腐”:在點豆腐時將生豬血攪拌進去,便凝結成血豆腐。以之切片,夾以宣威火腿片蒸制出來,色呈朱砂,嫩滑鮮香。
以云腿為原料制作的云腿月餅也是云南人非常喜歡的食品。云腿月餅是具有獨特風味的滇式月餅,外觀色呈褐黃,硬殼,酥而不散,故云南人又把它稱為“硬殼火腿月餅”。其甜中帶咸,油潤而不膩,有濃郁的火腿香味,是云南人中秋佳節必備的傳統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