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岳父都要往廚房門上貼一副對聯,但廚房門上的對聯沒有賣的,他就自己寫:家中美味鹽第一,百姓吃飯米為先,橫批:民以食為天。岳父讀過幾年私塾,寫出的毛筆字比我等大學生強多了。多少年了,岳父每年春節都要在廚房門上貼這么一副楹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天天都有雞鴨魚蛋吃,兒孫們對“家中美味鹽第一”的說法都很不以為然。
岳父剛到城里生活的時候,老說城里人的飯菜不香,看著那么豐盛的一桌菜肴,吃到嘴里就是沒有鄉下的農家飯好吃。他也發覺了,這是因為城里人口味淡,菜里少放了些鹽的緣故。幾年后,岳父知道城里人為了防高血壓、冠心病,大多都忌諱吃鹽,特別是自從兒媳得了腎病之后,菜肴中放的鹽就更少了,就是殺只土雞也吃不出什么肉味,與不放油鹽的淡菜差不多。
岳父今年83歲了,吃的口味越來越重,但為了照顧兒媳的身體,全家人吃鹽都很淡,所以在飯桌上,他出筷最多的是咸菜、腐乳,以此來彌補肉菜中的寡淡。岳父一直認為鹽是世界上最好最神奇的美食:好廚師一勺鹽,飯菜添香;一個看上去病懨懨的人,只要到醫院掛點鹽水,立馬就鮮活起來。他感慨地說:“你們真是沒過過缺鹽少油的日子!鹽與油一樣,都是好東西呀!人要是半個月不吃一點鹽巴,別說干活,就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手搖腳抖一身冒虛汗!”岳父說,在過去,鹽巴很金貴呢,1升米才換得到1斤鹽。我問他1升米有幾斤?他說有12碗,8斤。也就是8斤米換1斤鹽,折合當今的物價差不多就是14元錢買1斤鹽巴。
12歲的時候,岳父就跟村里的人跋涉70多公里山路,到一個叫黑井的地方去買這種私鹽。為了路途安全,他們總是十多人結伴而行,天不亮就出發,翻過貓街東面的大黑山,天黑的時候剛好趕到黑井,也避開了輯私兵的搜查。那些私鹽都是煮鹽的灶戶在煮鹽的過程中偷偷用包袱捆在腰間帶回家的,但輯私兵會經常到灶戶家中搜查,所以他們也不敢把偷回的鹽放在家里,而是藏在門前的竹篷里,或是房背后山上的林子里。買鹽的人一般不走小路,也不直接到鹽戶家中交易,而是聯系上后,拿上秤直接到樹林中交易,交易完就催你立馬走人,連夜翻越大黑山,過了大黑山到牟定貓街一帶,鹽巴立馬就漲價4倍,可見當時販鹽是個風險大利潤高的行當。
在這因鹽文化而文明的千年古鎮,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人為鹽而忙碌,沒錢買鹽、沒米換鹽的人也不在少數,但從百十里外好不容易趕到這里一趟,總不能空手而歸吧?他們可以砍柴賣給灶戶,換取自己需要的鹽巴。那時煮1斤鹽要燒三斤柴火,黑井鹽礦一天要消耗1萬多斤柴火,燃料需量大得驚人。再就是去當鹵夫,把鹽水從箐底的鹽井挑到山腰的灶戶家,只要你有一身好力氣,收入可觀,不愁沒飯吃,當然也可以換到珍貴的鹽巴。岳父說,每天早上挑鹵時分,黑井后街就被川流不息的鹵夫擠得水泄不通,就像是一群來來回回穿梭的螞蟻,很是好看。
有些聰明人則從灶戶門前鏟些煮鹽時燃盡的木灰,撒在挑鹵的路上,把鹵夫挑鹵時潑撒出來的鹽水汲取,我們又叫汲鹵。然后把汲鹵的木灰掃回家,加水攪拌,待木灰沉淀,就可取上清液熬鹽了。但用此法獲得的鹽巴,因含雜質較多,色澤泛黃,是最劣等的鹽巴。岳父說那些路上有尿有屎,腳踏鞋踩,臟得很!但即便如此,人們對獲取的鹽巴也十分珍惜。
相對于現在,有人談鹽色變,說吃鹽過多會導致高血壓、冠心病。這要一分為二地來看,那些勞動強度大、出汗較多的人,不但不應忌鹽,還可適當喝點淡鹽水,補充體液。對于便秘的患者,每天早晨喝點溫鹽水,可促進新陳代謝,不說勝人參湯,對便秘也有奇效。作為醫生,我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充分地攝取食鹽,可以提高人體的抵抗力,拯救更多人的生命,特別是那些腹瀉、虛脫的病人。就正常人而言,當攝取的食鹽過量時,機體會自動調節經腎臟排出體外,并不會導致高血壓。只有一部分人對鹽敏感,與高血壓、冠心病有一定關系,就要忌鹽。當然,我們沒法知道哪些人食鹽過量會致心血管改變,所以總的來說,運動量不大的人還是提倡低鹽飲食為好,因為我們攝取的食鹽已大大超過身體所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