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乃珊:當代海派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藍屋》、《窮街》等,并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近年關注老上海文化的研究和紀實,為多家傳媒撰寫專欄。現為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上海文學基金會理事。
全球三大巧克力巨頭
巧克力,從來是情人節指定的禮物,意為甜蜜浪漫。巧克力甜中帶苦頗像我們的人生,那甜蜜中泛起的幾絲苦意,正是巧克力招人喜愛的特性。巧克力極具可塑性,因此特別浪漫,一直被制成各種玩具造型。自小挨著凱司令西點房住,見慣了它們櫥窗里陳列的用黑白巧克力還有粉紅色的杏仁巧克力做的洋娃娃、小豬豬、復活節小兔及彩蛋,還有以白金漢宮戴熊皮帽的御林軍為造型的巧克力兵,令人憶起安徒生筆下的洋鐵兵。巧克力那樣可愛,即使做成小兵,樣子也是稚拙天真。你會想到巧克力也會掀起一場激烈戰爭嗎?不是在安徒生童話里,而是當今現實。
但凡巧克力擁躉,都數得出當今全球三大巧克力巨頭:吉百利、好時和費列羅(金莎巧克力制造商),其中,吉百利是資格最老的大哥大。吉百利建于1824年英國伯明翰,初以銷售可可、咖啡和茶葉為主,漸漸地,隨著大英帝國的東印度和非洲殖民地疆土日益拓展,獲取大量可可種植園,開始鼓勵發展巧克力業。于1897年首推奶油巧克力,即在巧克力內調入牛奶,一改巧克力過于苦澀濃醇的不足,一時成兒童最喜愛的糖果。1915年,吉百利率先推出巧克力排,即將巧克力分割成等量的方形或矩形,包以錫紙及紙箍的系列巧克力,分純巧克力、果仁巧克力、奶油夾心巧克力等,從而至今一直固守全球最大糖果制造商之一的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吉百利作為作戰士兵的軍需給養,伴軍隊一起出征,為英軍補充體能增加卡路里諸方面立下不朽功勛。吉百利,曾經是大不列顛的驕傲,十幾代英國乃至歐洲孩子童年的好伙伴。
中國古語,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凡事都有萌芽、發展、輝煌及衰落過程。快要200周歲的吉百利是巧克力行的大哥大,誰都想爭得這個金字品牌。
卡夫自恃是全球第二大食品巨頭,其實巧克力不是其主打,強項是芝士及各種調料。1903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州,L·J·卡夫開始推著小車沿街推銷奶酪。如今,以他命名的卡夫集團,憑借優質的產品和創新能力,已經發展成為北美第一大、世界第二大食品和飲料公司,在全球72個國家擁有159家工廠和9萬名員工,各種產品出現在155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2006年卡夫公司全球營業收入達到 340億美元,成為全球500強企業。
好時與費列羅攜手戰卡夫
針對卡夫對吉百利的惡意收購——故意壓低收購價(約160億美元)的行為,好時(Hershey)及費列羅(Ferrero)高層聞風而動,雙方進行多次會談。
好時是北美最大的巧克力生產商,1894年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創建,現今已成為美國首屈一指的巨型企業。它的kisses (一種錐形平底的小巧克力)為我國消費者所熟知和喜愛,原來Kisses早于1907年問市,不知慈禧太后她老人家有無品嘗過?與吉百利一樣,好時專為美國軍方生產含高卡路里、高蛋白質的特殊巧克力。筆者一忘年交、華裔二戰老兵麥榮順老伯還記得,當時每個美軍隨手一只墨綠色鐵盒,內有好時巧克力排二塊,單這個老品牌名字,已很安慰遠征戰士的心,并被告之每次只能掰兩小格吃,不能多吃。另有駱駝牌香煙十支、防風防潮火柴一盒、消毒棉花止血帶兩卷,難怪從前譏笑美國兵為少爺兵。不過從中也可以看到,西方文化中對人文關懷是十分看重的。
相比之下,費列羅還很年輕,1946年二戰勝利后,由意大利兩兄弟Piera Ferrero和 Pietro Ferrero將他們家位于意大利阿爾巴的酒吧和咖啡店改為生產巧克力的小工廠。后來,費列羅家的第二代米歇爾接班后,將公司逐步做大,特別自從1982年推出金莎后,不顧血本在廣告上狂撒金錢,令金莎與它旗下的Kinder蛋(奇異蛋)一樣,全球都認知。費列羅現今已成生意遍全球的巨企,在2007~2008年度,公司營業額為717億港元。它有意收購吉百利。
好時一直有意收購吉百利這個英資老牌,若收購成功,好時食品就可沖出北美市場,向對糖果及口香糖市場都有強烈需求的印度及拉美地區進軍。因為,目前85%的好時銷售額是來自增長速度滯慢的美國糖果市場。從私人感情講,好時與吉百利更有淵源,它們早就有過合作,1988年,好時就獲得在美國生產和分銷吉百利品牌產品的專利權。
對費列羅來講,收購吉百利有助費列羅的金莎打入英國巧克力市場。費列羅的奇異蛋和金莎TicTac糖等品牌雖然譽滿全球,但銷售市場集中在德國、意大利和法國,每年銷售額遠比卡夫的3255億港元要少。費列羅有意收購吉百利,與其說為拓展本身發展,不如說是借此自保,不想在這次收購潮中被收購。
聞悉卡夫以財傲人用約160億美元低價惡意收購吉百利而遭到吉百利拒絕,好時和費列羅萌生聯合收購吉百利之意。據報道,好時總裁韋斯特與費列羅的銀行家,在過去兩周已進行至少兩次談判,商討聯合收購之事宜。
好時一直對收購吉百利有濃厚興趣,無奈財力不足,不足以獨自提出收購,現在與費列羅提出聯合收購,有助挑戰卡夫的收購計劃。
不過,世上萬物總有正反兩面,擁有好時企業的好時慈善基金會,以及擁有費列羅的費列羅家族老一輩,則傾向不收購,繼續維持家族企業經營模式,擔心收購后會影響他們對旗下公司的控制權,但年輕一輩希望擴充公司業務,沖出歐洲。對吉百利而言,如若好時及費列羅收購成功,吉百利食品就有機會踏足德、意、法等國市場,現時費列羅生產的巧克力,占這些國家巧克力市場的65%。
雖然現在究竟誰能贏得吉百利仍不可而知,但有分析家認為,卡夫的勝算較高,因為好時本身債臺高筑,而費列羅在收購行動上資格尚淺。
為卡夫收購吉百利,雙方所聘的顧問、傭金等開支估計約占成交價的0.7%~1.25%,相當龐大。
這里不談這場全球巧克力大戰,從經濟復蘇勢頭看,2009年11月是2009年度最大的并購月,全球千億元計的并購潮,反映大企業對經濟信心正在恢復,欲趁勢趁低吸納,擴充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