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肚以魚類之鰾干制而成,略帶黃色,又稱玉腴佩羹、魚膠、魚鰾等,在唐代已被列為貢品,大多數產于我國的浙江、寧波及福建沿海,也有從波斯海及印度群島進口的。
魚肚分海魚肚和河魚肚兩大類。好的海魚肚被列為四大海味之一,近代被列為八珍之一,為高蛋白、低脂肪滋補品。其主要營養成分為高黏性膠體蛋白和粘多糖等物質,因而香港人稱之為“花膠”,上海人則稱“魚膠”,大黃魚稱大黃魚膠,小黃魚稱小黃魚膠。中醫認為,魚肚味甘、性平,具有補腎益精、滋養經脈、止血散淤、消腫益肺、滋陰養顏等功效,可治療腎虛、腰膝酸軟等。
魚肚品種鑒別
海魚肚品種很多,由于魚的品種不同、質量不同,各地稱法也不同。常見的有黃唇肚、毛肚、米魚肚、魚肚、大黃魚肚、鰻魚肚、鱘鰉肚等,這類魚肚都屬高檔海味,其中黃唇肚最貴,統稱為廣肚的毛常肚和米魚肚次之,魚肚再次之,小黃魚肚、鰻魚肚較次。
1、黃唇肚:是用黃唇魚的鰾加工制成,金黃色,光澤鮮艷半透明,長圓形,波紋顯著,長約26厘米,寬約18厘米,厚約0.8厘米。黃唇肚是魚肚中最好的品種之一,我在香港時用過,當時每斤三四百元,現在每斤至少要賣到1000多元。這種魚肚一般水發,有的同水魚一起燉湯,還可切絲同鮑魚、散翅同燴煮羹,香港有錢人把它當作補品食用。
2、毛肚:又稱廣肚,有雌雄之分,雄的形如馬鞍,略帶淡紅色,有皺紋,質感厚,漲性很好,可水發后作甜品食補;雌的形體較平展,質感較薄,漲發性也較差。
3、大黃魚肚:以大黃魚的鰾制成的。秋季捕獲加工的稱水肚,又稱冷水肚,質量較好;春夏捕獲加工的稱大水肚,又稱熱水肚,品質略差。大黃魚肚體小肉質薄,一般都用油發。
4、魚肚:魚是生長在長江的,魚肚體形小,但肉質厚硬,吃口較差帶苦味,江、浙兩省較多。
5、小黃魚肚和鰻魚肚:是大路貨,質量較差,體形長而薄,肉質也薄,一般用于配料,只能用油發。
河魚肚即魚泡,有些人視為無用之物,在洗宰時是隨手丟掉。其實這魚泡是可以作魚肚食用的,但不能發,將魚泡用剪刀破開洗凈血筋和黑皮后,同魚一起紅燒,也可單獨做菜,如“盱眙活珠”(青魚泡與鰱魚泡),但口感與營養都遠不及海魚肚。
挑選魚肚
上品的魚肚,張大體厚,含膠質豐富。魚肚越干越好,對著光照有透明感,質地潔凈、無血筋等物,色澤透亮為佳;受潮魚肚灰暗無光澤,質次;如果色澤發黑則已變質,不可食用。
魚肚以形體平坦、完整,邊緣齊整為佳,一些搭片(將幾片小魚肚敲壓制成一大塊)雖形體不小,也很厚,但質差,漲發時易夾心、不透。
漲發魚肚
魚肚是干制品,烹調之前必須漲發,主要有油發、水發、鹽發,水發后的魚肚營養高于油發魚肚,油發常用于質量一般、小而薄的魚肚,而品質好的魚肚如黃唇魚肚最好用水發。
1、水發:先用冷水浸泡24小時,然后上火小火燒至半開離火,焐24小時,待手摸魚肚軟透,彈而不糊、滑而不黏即可烹調,紅燜、燉湯皆可。若發過頭則吃時黏牙,若沒發透則口感僵硬。
2、油發:魚肚放溫油中下鍋,小火窩泡,約半小時魚肚萎縮至軟后撈出;油溫燒七成熱,再下魚肚,不停翻動直至脹大發足至淡黃色即可撈出備用。烹調時再用冷水泡軟,改刀切好后用熱水放少量堿洗凈油氣,再用清水反復洗凈,免有堿味。油發魚肚要發透,油鍋中要有噼啪噼啪的聲音,否則在水里浸時會發黏,影響口感。可做成三鮮魚肚、蝦子魚肚、雞茸魚肚等。
烹調魚肚
漲發好的魚肚可燒、燴、燉、煮、炒、白汁釀、湯等。但魚肚本身無味,要靠湯煨煮,并配上雞、鴨、蝦、蟹粉、火腿、干貝等。常見菜肴有:雞油扒魚肚、蟹粉煨魚肚、三鮮魚肚、干貝魚肚、雞茸魚肚、發菜魚肚湯、刀魚鉆魚肚、奶湯魚肚、遼參魚肚、鱔皇燉花膠、蔥排花膠、涼拌魚肚、冰糖燉魚肚、水魚燉魚肚等。
蟹粉煨魚肚(油發)
主料:油發大黃魚肚100克,蟹粉100克;
調料:高湯300毫升,植物油50毫升,鹽、雞精各適量,蔥、姜切末;
做法:1、油發魚肚用溫水泡軟后,切成長方塊;下鍋焯水后洗凈待用;
2、鍋上火燒熱,倒油,加入蔥、姜及蟹粉煸炒,再倒入高湯;
3、魚肚下鍋后燒透,開后用小火煨2分鐘,再放鹽、雞精調味,勾芡后即可裝盤。
特點:色澤金黃,咸鮮軟糯。
蔥排花膠(水發)
主料:水發花膠300克,京蔥或香蔥150克;
調料:高湯300毫升,黃酒25毫升,生抽、雞精、胡椒粉、生粉各適量,白糖少許;
做法:1、水發花膠焯水后洗凈,蔥洗凈切成2寸長段待用;
2、鍋上火燒熱,放油煸炒蔥至發黃有香味,再倒入高湯、黃酒、生抽;
3、放入花膠,燒開后小火再燒約5分鐘,移到旺火上放雞精,收汁,水淀粉適量勾芡,翻鍋后即可裝盤。
特點:色澤金紅,花膠軟糯,咸鮮香。
保存魚肚
干魚肚最怕受潮、生蟲,可放在陶器、木制容器中,底部放吸潮劑或生石灰,密封保存。也可同時放幾瓣蒜頭或用塑料袋密封后放入冷凍室里。
發好的魚肚不宜久存,水發好后應泡在水中,放冰箱冷藏,需要用時再拿出,最多可保存一個禮拜;油發好后將油瀝干后撈出,最多可保存兩個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