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出洋相”?原出典為早年西風漸進的上海灘。眾多新鮮的在上海人看來稀奇古怪的西俗令上海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臨時只好現學現做,一個不留神破了綻,就被稱為“出洋相”。
應該說,現代文明都脫胎西方文明,比如女士優先,尊重他人隱私,進門先敲門,在公眾場所勿大聲喧嘩……隨著社會日益進步,現代文明早已為我國廣大公民所熟諳,成為公眾守則。
隨著世博盛典日益臨近,城市公民的文明,直接反映了國民的文明,而文明,多是在生活細節中體現的。世博期間,來自全球各地的客人將會遍布城市大街小巷。我們認為是不拘小節,有可能就是在客人前“出洋相”,被貽笑大方,所以,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西餐,對我們早已不陌生,正因如此,我們更要注重西餐禮儀細節。
如果實在不會使用刀叉,寧可向侍應生提出要筷子,有如外國人在中國進餐不會用筷子,也會老實坦言要一副刀叉,這并不坍臺,總好過鋸牛排時將牛排飛到鄰座身上。
一、 衣著不能太休閑
一般講,西餐吃環境吃氣氛,因此作為進餐的一員,本身也成進餐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故西餐格外要求儀態。一般西餐快餐店,對服裝無要求,但若是五星級酒店扒房或高尚意式法式西餐廳,請一定注意衣著,至少赤足涼鞋裸著一雙飛毛腿是不合適的。香港一些五星級酒店扒房及會所,規定要系領帶才能入內,前臺還備有領帶供未系領帶客人救急之用。
二、“由外到內”的餐具使用原則
入座前,男士要為相鄰的女士拉椅子和推入椅子,哪怕是不甚熟悉的,也必須如此。進餐前先要餐巾對折放在膝上,切忌系圍脖一樣圍在頸上。餐巾可作輕印嘴角或咳嗽時遮掩用,切不能真當自家的洗臉毛巾那樣揩抹,只能輕輕印。
從頭盆主菜到甜品,應由外到內依次用餐具,撤盤子時讓刀叉與盤子一起撤走。碟上方的匙和叉不要動用,那是吃甜品用的。
女士若不小心將餐具或其他東西掉到地上,千萬別自己拾,應禮貌地請來服務生或身邊的男士代勞。
若女士的長裙不慎被鄰座的椅腳壓住,或在行走時被人踩到裙邊,不要強行扯出或對人怒目側視,而應禮貌微笑提醒對方將腳挪開。如果對刀叉不熟悉,應避免點龍蝦、田螺、魚等較難處理的菜肴。
三、 西餐禮儀可用手抓,
但不是都可以
西餐禮儀是允許用手的,比如雞腿牛排等有骨的食物,不為失禮。但吐骨時不能直接吐在碟內,而要先用手遮在嘴上接住,再放在碟內。
面包要直接用手拿,然后掰成一小塊(bite-size),用餐刀涂上黃油,吃一口掰一小塊,如將面包正中一剖二再涂上黃油整只咬來吃,就出洋相了。但吃蛋糕時就一定得用叉子不能用手,要用點心叉橫過來將蛋糕“切”成薄薄一小片一小片,不能正中叉起蛋糕送到嘴里啃咬。
請記住,西餐的進餐禮儀永遠是舉起食物送入口中,用食物來迎候嘴巴,而不是屈起身子俯在食物上以嘴巴去迎候食物。
四、 刀叉要朝下使用
特別在進食主菜時,要注意刀叉必須朝下使用,哪怕吃豌豆胡蘿卜丁等細小的食物也應該叉起食物,而不是用叉甚至湯勺舀起。若需暫停進食,刀叉要呈八字型放在碟上,若用餐完畢,就應將刀叉并排斜放,擺成四點鐘的方向。
西餐原則,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吃意粉除外,應用左手拿匙,右手用叉將意粉卷起放在匙上,再送入口中。萬萬不可將頭湊在意粉盤上,用叉叉起意粉吮吸入口。
喝湯時,應用湯匙向外舀最面層的湯,送入口中,同樣不能彎腰用頭去湊湯匙。如若暫停飲湯,就將湯勺留在湯碗內。喝到最后應將湯盆微微向外傾斜,方便舀起殘剩的湯,飲畢后可將湯勺留在湯盆內。
喝湯時,切忌用面包蘸湯吃,這屬十分敗造的吃相。筆者也有敗造的吃相——喜歡將面包撕成小塊浸在湯里。母親說這是“羅宋癟三”(白俄)的吃相。不過,用面包揩凈盤底的吃相倒又是允許的,確實,西餐的汁水特別香。所以許多洋規矩也是自相矛盾的,不過洋規矩是洋人定的,我們也只能入鄉隨俗。
五、 用餐杯也有講究
一般西餐桌上會有三個杯,一個是水杯,另兩個分別為紅酒杯和白酒杯。紅酒杯杯口較闊,白酒杯則較窄長。拿酒杯的正確方法是輕輕捏著杯腳,只有喝白蘭地時才可用手指叉過杯腳捧起整個杯身。
喝咖啡或茶,加入糖或奶后應用茶匙輕輕攪拌,然后取出茶匙放在杯側的杯碟上,再端起整個杯子喝;也可連杯碟一起托起,左手端杯碟,右手端杯子,不要用茶匙將飲品送入口中。
確實,西餐禮儀繁瑣得很,難怪老上海話稱“請你吃大餐(西餐)”為受洋罪。不過,作為大家已公認的文明禮儀,你我還是少不得委屈一下。這也屬一種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