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開江,對那些一直生活在一年四季江河都不封凍的南方人來說,肯定都會覺得十分奇怪:難道江河還有什么開江(河)和封江(河)之說嗎?不錯,在氣候十分寒冷的北方,每年到了冬季江河便會封凍,冰層甚至可以凍到一米多厚,直到來年春天才會慢慢解凍。由于北方各地寒冷的時間長短不一,程度不同,因而江河的封凍時間也有所不同。像流經黑龍江省的松花江、嫩江、牡丹江基本上在清明前后就該開江了。因此也有“谷雨不開江,憋死‘王八’”的說法。可是,黑龍江中下游開江卻特別晚,至少要晚上半個月左右,每年開江的時間,大約都在4月20日到25日之間。
北方是我國滿族、達斡爾族、赫哲族、鄂倫春族和鄂溫克族的發祥地,自古以來他們便生活在這里。這些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主要靠捕魚和狩獵為生。尤其是赫哲族,更是一個生活在水上的民族。他們不但以魚為食,而且還用魚皮來制作衣飾,用來遮身掩體,和黑龍江有著不解之緣。為了感謝給他們提供食物和衣飾的這條江,每年開江的當天夜里都要在江邊的沙灘上舉行一次祭江活動。
祭江是赫哲族一個古老的民族風俗,要等到天黑后才開始。
傍晚時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集聚到了江邊,在網灘上擺放好了香案、香爐,還有一條五六米長的木刻大鰉魚,并且在岸邊的沙灘上點起幾堆熊熊燃燒的篝火。
一位德高望重的赫哲族老漁民走到香爐前,恭敬地拈起一柱香,在篝火旁點燃,然后雙手舉過頭頂,虔誠地跪在香案前,把點燃的香插到香爐里。老漁民的身后站著八個身著赫哲傳統民族魚皮服裝,手持魚叉的壯漢。在老漁民跪下去的同時,八個壯漢也跟著跪了下去。跪在前面的那個老漁民念念有詞,朝著木刻的大鰉魚頂禮膜拜,祈求“魚王”保佑那些下江捕魚人一年平安,多打魚。禱告完畢,老漁人慢慢站起來,接過旁邊人遞過來的一只斟滿白酒的大碗,平端胸前,慢慢地走到水邊,沾酒彈向天空、江里和岸邊。敬過天地之后,他雙手平端酒碗,高高舉過頭頂,稍微停留片刻,然后傾斜碗口,把碗里濃香的白酒緩緩撒進江里,溶進滾滾東流的江水中,一個美好的祈盼也從人們心頭悄然升起。
撒完酒后,老漁民身后的八個壯漢走到木頭刻的“魚王”前,把它抬到樺樹皮船上,圍著魚王坐在船的兩邊,一面四人,撐起船槳朝江心劃去。
樺樹皮船劃到江心,八位壯漢把木刻“魚王”抬起來,放進江水中,默默地看著魚王漂走,直到望不見了,又坐回到原來的位置,頭也不回地劃船回到岸邊,整個祭江儀式才正式結束。
赫哲族人特別崇敬養活他們的黑龍江,不僅在開江或者封江的時候在江邊舉行祭奠活動,每年正月十五,還要到江邊去送漁燈。這些活動已不僅僅是赫哲族的傳統習俗,也不僅僅是把那條木刻大鰉魚看作是本民族的圖騰,還寄托著赫哲族人的美好愿望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