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版業科學發展的八點要求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2010年1月14日召開的全國新聞出版工作會議上表示,要使新聞出版業發生質的飛躍,形成有利于新聞出版科學發展的新格局必須做到以下八點。
一是形成科學合理的新聞出版產業結構,傳統新聞出版產業基本完成數字化升級轉型,新興產業形成良好經營模式,在世界出版傳媒產業的市場份額中占有重要位置;二是形成能夠創造出更多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俱佳的新聞出版產品的生產機制,基本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服務供給能力;三是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突出的骨干出版傳媒企業;四是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新聞出版創新體系;五是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健康繁榮的新聞出版大市場體系;六是形成參與國際競爭的體制機制,“走出去”戰略成效顯著,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和主流媒體在國際的傳播力顯著增強;七是形成宏觀調控、依法行政、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到位的政府行政管理體系;八是形成一批適應行業發展新要求的高素質新聞出版人才隊伍。
(摘自:新華網 文/璩靜)
新聞評論也要講究貼近性
當前的電視新聞報道,出現了一種追求“戲劇化”的傾向。且這類節目中,新聞的品質正在下降;在充滿節奏和情緒性的對話中,新聞采訪正在變成記者的才藝表演。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避免由于新聞的娛樂化而使得新聞的可信度降低。
新聞戲劇化沖突的采訪報道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人為地設置新聞事件當事人的出場順序,追求“舞臺戲劇沖突效果”。節目中,當新聞事件當事人真情流露時,節目策劃人悄悄地將新聞事件當事人的親朋好友或者矛盾沖突的另一方請到現場,使其產生戲劇化沖突效果。另一類是正面采訪和暗中拍攝交替進行。主持人一邊循循善誘地促使當事人吐露心靈隱秘;一邊又采用跟蹤偷拍的方式,把一些當事人不為人知的事情暴露在大眾面前,以求達到戲劇化效果。這種新聞戲劇化的報道方式從根本上違背了新聞生產的基本原理,應予以禁止。
一、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采編人員只能真實記錄發生的實況,決不能自己策劃新聞事件、主觀制造矛盾、設置程序,讓當事人扮演角色。
二、侵犯了當事人的肖像權和隱私權。
三、侵犯了新聞事件當事人拒絕采訪的權利。新聞采訪是新聞媒體的主動權利,但對于當事人來說,除非新聞事件當事人屬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必須接受記者的采訪,其余公民都有權拒絕。
四、違反了憲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則,對新聞事件當事人實行“有罪推定”,容易形成“新聞審判”。這類新聞往往采取主觀設計,對當事人生活或經歷的事件任意剪裁、濃縮、加工、編輯,使其熒屏形象不同程度的變形,事實上是一種“新聞審判”和“有罪推定”。
(摘自《電視文摘》 文/喬新生)
新聞評論也要講究貼近性
讀者在閱讀一篇文章時,希望文章能有貼近的內容或者貼近的語言表達方式,新聞評論在不能忽視評論指導性作用的同時,也要講究貼近性。
講究貼近性是辦好報紙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新聞評論的基本要求。
講究貼近性就要從受眾關注的角度確定評論話題,選擇貼切的論點為切入口。
講究貼近性,不能忽視新聞性,新聞評論的話題要給人以新鮮感。評論的新聞性,一是指它圍繞當前的工作重心,闡釋政策,指導工作;二是指它圍繞當前的新聞熱點、焦點提出問題,明確方向,以正視聽;三是指它圍繞某些老問題挖掘出新的角度,或提出尚未有人涉獵的新見解。
講究貼近性,在文章表述上要盡量淡化評論色彩,用事實來講道理,把邏輯思維與想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淡化評論說教色彩的途徑,主要靠新聞事實來承擔一部分論述的功能,這與新聞報道的“用事實說話”是一個道理。
(摘自《新聞愛好者》 文/劉華)
中國傳媒業
2010年行動路線圖
中國傳媒業的變化有三個基本面:一個是制度面,一個是市場面,一個是技術面。這三個基本面決定了中國傳媒業的發展大勢和基本格局。筆者據此預測中國傳媒業2010年的行動路線圖。
制度面:“小步快走”,漸及要津。改革的步伐每次不要邁得太大。應該通過“增量改革”(通過不變或微調的存量來支撐現狀和現實關系的穩定,通過增量的發展來使整個社會結構、產業結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來達到目的。我國媒介產業的發展也正是通過新增的“量”(包含要素、功能、角色、制度成分等)來改善整體的結構對于社會發展、時代發展要求的不適應性。
市場面:傳播營銷價值之于規模經濟的超越。對于今天的廣告主而言,僅僅找到規模化的營銷傳播平臺已經不夠,還要在這個基礎上進入人們的“生活圈”、“消費圈”、“興趣圈”來建構認同,使人們在互動和體驗中加深對品牌和企業的認知、認同,使人們的品牌認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是今天和未來的營銷傳播所需要構建的重中之重。
技術面:整合力已經成為新技術背景下傳媒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傳播的技術革命在給我們造成表面的種種困擾的背后,實則蘊涵著巨大的發展機遇。而在數字化的背景下,整合力是媒介融合形勢下傳媒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媒介要發展,就要做到與其他媒介之間、與傳播的“全民生產”能力、與更為豐富的社會資源和商業資源的整合。
(摘自《青年記者》 文/喻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