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報紙時評在輿論監督,規范公眾行為,引導主流價值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轟轟烈烈的“時評熱”并不能掩蓋時評在輿論監督中日益呈現出的困惑。監督時效上的普遍滯后、盲目跟風對公眾的誤導、對監督對象缺少必要的媒介寬容、模式化的寫作使得看似繁榮的時評正在逐步陷入怪圈。本文試對報紙時評自身存在的弊病和表現出的不良傾向予以分析,希望能得出一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報紙時評 輿論監督 缺陷 規避
評論是媒體傳播信息、表達觀點的一種重要傳播形式,評論表達的自由程度和媒介觀點的繁榮狀況在很大層面上體現著媒介成熟程度。各方觀點在相對公開的“觀點市場”中博弈,以一股多角度、多層次的合力疏導著社會主流價值觀,輿論監督也在媒介“探照燈”下日益透明化和規范化。2007年山西黑煤窯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等都在媒體聚焦下曝光,社會輿論在媒體多層次評價中生成、發展和轉變。時評因其快捷、簡短、通俗而有力為各大報紙采用,在輿論監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各大報紙也在傾力打造著各自的時評專欄,如人民時評、冰點時評、文匯時評,羊城晚報時評、河北日報縱橫談等。然而,在發揮著積極作用的同時,時評自身傳播形式的缺陷和評論過程的一些錯誤傾向也凸顯出來。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舊聞”新論式的評論導致報紙時評在輿論監督時效上的普遍滯后
報紙時評,一般是借已刊登的新聞作品為由頭,盡管評論者可以從不同角度闡發見解,借勢引導輿論,擴大事件的關注度,進而納入公眾輿論監督的視域,促使被監督事件迅速解決。但是,時評這種舊聞新論式的評論方式自身缺少引發輿論的潛動力,必須借助合適的由頭才能進行輿論監督,規定動作大多在媒體議程設置指導下完成。2008年9月18日《東方早報》記者簡光洲采寫的《甘肅14名嬰兒同患腎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刊發后,有關三鹿奶粉的揭露報道和時評才如雨后春筍般一發不可收。而此前,有關奶業添加三氯氰氨的新聞報道寥若辰星,因為缺乏有出處的由頭,時評自身又無法引發議論,所以面對如此重大食品安全隱患,一開始時評只能緘默無語。等到事件揭露后,時評又表現出極大關注。事前事后極大的反差,反映出時評普遍滯后的先天缺陷,針對社會熱點、焦點的時評更多表現為事后輿論調控。哪怕時評作者在事前已經掌握了事件的部分事實,因缺乏足夠確鑿的證據和擔心新聞侵權,也斷不會選擇首先刊發評論來監督對象,如果沒有相關的新聞報道的話,時評也就因為缺乏有根據的由頭而錯失事前監督,調控輿論,減少造成重大損失的機會。評論的滯后使時評在輿論監督中處于相對被動狀態,批評性報道和時評在輿論監督的先后次序上也就經常表現為“二踢腳”式的雙響現象,先有批評性報道,進行輿論監督的時評才會出現。
第二,報紙時評缺乏獨立理性判斷,對負面信息借勢跟風
報紙時評對當前熱點和焦點事件,尤其是對于媒體已經曝光的負面新聞表現出異常的“青睞”,負面信息一出現,眾多時評就開始圍捕的現象此起彼伏。時評因熱衷負面新聞而演變成“時事批評”。筆者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負面新聞已刊登,時評就事論事面對壓力較小,牽涉新聞侵權官司的可能性較低;第二、受眾更易于接受批評性評論,報紙在輿論監督功能和受眾關注中找到了相對適宜的交匯點。但是,缺乏理性分析,盲目跟風式的批評言路一味迎合受眾需求,對媒體已披露的負面信息如“過街老鼠般人人喊打”,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受眾對負面信息的認知視角,容易激發受眾產生群體性“憤青”情緒,而此種情緒是缺乏理性支持的。
第三,時評對輿論監督對象的施壓過度、缺乏必要的媒介寬容
媒介進行輿論監督,應該是通過適當的方式引導輿論,給監督對象強大的輿論壓力,繼而引發政府和社會等各層壓力共振式作用,達到監督的目的,其本質是建設。時評形式靈活、短小精悍,如匕首投槍,嬉笑怒罵個性化的話語,清晰地表達立場、觀點,因而廣受公眾喜愛。特別是對社會焦點和熱點問題的評論上,觀點隨著連續報道而跟進,扮演著船頭瞭望哨的角色,在輿論監督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如2007年華南虎事件,人民時評自2007年11月21日——2008年1月4日共刊發《“華南虎事件”讓誰蒙羞》等7篇評論,《中青報》、 《廣州日報》、《河北日報》等也刊發了相關時評。對三鹿事件的時評,各大報紙更是迅猛。在媒體聚光燈下,事件好像在顯微鏡下被放大一樣,媒體輿論監督功能在時評的推動下得到了發揮,由此產生的影響也是雙向的:一方面,三鹿事件曝光,堅定和強化了政府處理三鹿事件,整治奶業問題的決心和力度,使三鹿事件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另一方面,事件處理延續甚至放大了事件本身的破壞程度,超出事件本身所能承受度。在三鹿事件上,各媒體時評在輿論監督上存在施壓過度的傾向,破壞“三鹿”的自我良性恢復功能,終于在一片批評和怒罵聲后,五十年的全國名牌轟然倒下,數萬名員工面對再就業壓力,就此引發的社會恐慌和行業破壞更無法估量。時評是媒體輿論監督的重要手段,但輿論監督不應該因為施壓而拋棄應有的寬容態度和客觀精神?!懊襟w從本質定義上說,它是社會的‘觀察者’和‘反映者’,需要與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它能以一個比較客觀超然的態度和以一種比較清醒的眼光來審視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觀察到事物本質,并以一個旁觀者的清醒態度提醒和引導社會大眾。”①我們不能否認時評在輿論監督中的力量,更不能忽視媒體在輿論引導中的積極作用,但當媒體展現一股強勢姿態,居高臨下地批評時,對正確的輿論引導也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
第四,報紙時評觀點看似“百家爭鳴”,實則陷入了模式化怪圈
報紙時評的繁榮,拓展了公眾表達觀點的渠道,推動了平民輿論場的形成,報紙言論版呈現出一種立體的話語空間,在引發輿論和輿論監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經媒體曝光后,各大媒體積極推出時評:《新華時評》——《職業病鑒定誰監管》、《工人日報》——《“開胸驗肺”事件顯露職業病防治軟肋》、《人民日報》——《開胸驗肺需要的不只是衛生部督導》、《冰點時評》——《懲罰“開胸驗肺”的醫院是自取其辱》等等,以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為切入點,揭示了農民工維權困難、職業病鑒定制度弊端等問題,諷刺了“開胸驗肺”事件的醫院行為,呼吁社會關注弱勢群體。各報紙時評在意見市場中以“坦言抒懷”的形式起到效果疊加的作用。輿論一經觸發,時評焦點背后所隱藏的一系列問題就如“多米諾骨牌”一樣,隨著輿論的發展而逐步呈現在受眾面前,接受公眾、媒體、政府等社會各個層面的監督。因此,報紙時評的觀點爭鳴在輿論監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然而,當前報紙時評看似觀點爭鳴,背后卻逐步陷入模式化怪圈。中國人民大學涂光晉教授在《搭建“意見平臺”——我國報紙言論版的回顧與思考》一文中指出,“與報紙言論對評論需求大量攀升極不協調的,是大量選題相同、角度雷同、觀點趨同、議論空泛、語言枯燥的評論文章比比皆是”,而且“在專門設置的‘公共空間’里,公眾的參與度、意見的代表性與影響的到達率都難盡如人意?!雹诙?,因為在報紙上發表言論遠比在網絡論壇、個人博客乃至新聞跟帖中發表言論的要求要高、要嚴,這就決定了時評在文風上要更加成熟穩重,在語言運用上要更加嫻熟,在對評論由頭的選擇上把握性更強,時評作品也更趨于相對穩定的時評套路。涂光晉同時還指出,盡管這部分人更能代表公眾輿論,但他們無論在數量、范圍及水平等方面,距離形成廣泛而穩定的作者隊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他們所代表的也僅是部分公眾輿論。有限而不穩定的時評隊伍,面對巨大的媒介市場,一稿多投,變臉刊登等現象也就經常出現,模式化怪圈也很大程度削弱了時評在輿論監督中的積極作用。
對時評輿論監督中缺陷規避的思考
盡管當下的時評在繁榮之后開始暴露出種種缺陷,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否認時評在輿論監督中的優勢和作用。直面缺陷、有意識地調整時評發展思路,與時俱進地找尋增強時評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措施,是當下時評人應該理性面對和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要解決時評在當前輿論監督中暴露出來的缺陷可以從以下思路入手:
第一、不斷豐富報紙時評的評論形式,降低時評刊登版面的限制性門檻,拓寬公眾表達觀點的渠道,增強言論版公眾的參與程度,及時、準確地反應公眾的心聲。對于暫時不能刊登但刊發后有重大引導意義的時評稿件應認真處理,對于證據確鑿的輿論監督事件可以聯合報社的新聞部門予以采訪,以內參的形式反映給上級黨委和政府,通過增強時效性來強化時評輿論監督的力度和效果。
第二、報紙應該平衡社論、評論員文章、時評和述評等評論文體的關系,面對輿論監督對象要做充分的理性分析,不能盲目跟風,對于重大輿論監督事件宜采用評論員文章加時評的形式,對于相對普遍的輿論監督事件,宜采用批評性報道或者批評性報道加快評(短評)的形式,對于社會上普遍存在,已經形成或有可能形成的錯誤傾向應該刊發社論予以警示或引導。報紙評論形式間的平衡,應更多體現在輿論引導效果上,不能因為時評形式的相對自由而忽視媒體應有的客觀精神和寬容的態度,不能一味迎合受眾需求搶發批評性言論,誤導受眾價值判斷和社會認知,報紙時評要在輿論引導中把握好“度”。
第三、要進一步明確時評輿論監督的目的和意義在于“建設”的核心理念。各大媒體要教育和引導時評作者多提供建設性意見,少發表情緒性文字,一切立足于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在具體的時評欄目建設中適當調整時評評論風格,轉“憤青”式盲目批評為有建設作用的意見共享;轉對輿論監督事件就事論事和事件類比制度、機制歸因為多角度理性分析;轉不留情面的怒斥為帶有關懷的建議等。
第四、培養廣泛而穩定的報紙時評隊伍。通過稿費、獎勵等方式吸引隊伍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保證時評作者與編輯間有效溝通,在對輿論監督事件的評論上盡可能做到公正、及時、客觀而有建設性。同時,報紙本身也應有意識地發展時評隊伍,在讀者、學生以及媒體退休人員中培養時評力量,豐富時評的內涵,擴大時評的影響力。時評專欄和專版應鼓勵、歡迎新角度、新形式、新風格的輿論監督稿件,盡可能規避時評模式化帶來的風險?!?/p>
參考文獻
①戴曉蓉,《媒體角色功能性錯位——看愈演愈烈的“媒體審判”現象》,《新聞知識》,2005(11)
②涂光晉,《搭建“意見平臺”——我國報紙言論版的回顧與思考》,《國際新聞界》,2007(7)
(作者:梁立超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8級研究生;彭煥萍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