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電視臺專門制作的對農節目,農民們并沒有表現出人們所期望的那種熱情,相反,卻時常表現出一種淡淡的冷漠。本文從對農節目的現實取向和對農節目的敘事策略兩個方面入手,探討了如何縮短對農節目與農民之間的“距離”。
【關鍵詞】對農節目 現實取向 敘事策略
目前,對農節目正試圖以一種“老百姓喜歡看,科教上起作用”的方式讓科學走近農民、讓農民理解科學,但是農民面對許多專門為他們制作的節目,并沒有表現出人們所期望的那種熱情,相反,卻時常表現出一種淡淡的冷漠。可見,僅僅向農民搖晃科學的橄欖枝還遠遠不夠,要讓農民真正理解科學,縮短對農節目與農民之間的“距離”,需要對農節目盡可能地與現實無縫對接,與農民“接軌”。
一、對農節目的現實取向
1、真在世俗
對農節目的主要內容是傳播科學。如何讓專家的科學成為百姓的科學?這就需要讓科學走進農民的真實生活。關于世俗,余秋雨在其文章《上海人》中曾以一種不無寵愛的口氣說,“他們有一種天然的化解功能,把學理融于世俗,讓世俗閃耀智慧。”①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通過經典文化、通俗文化的潛移默化,造就了中國人普遍的世俗觀念。作為一種人們“身邊的哲學”,儒家思想入世隨俗、緊貼人生,從衣食住行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凡是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有所探討。科學只有與人們的世俗生活息息相關,以世俗的姿態、通俗的方式走近人們生活,才能在人們心中生生不息。
事實上,電視的大眾化特征,以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特殊性,已經給科學傳播的世俗化定了調。對農節目,作為一種直接服務于農民生產和生活的節目形態,需要一種低位進入的姿態,要從農村最常見、最普遍、最急需解決的小問題入手。
所謂對農節目的世俗性,是指節目所展示的畫面更接近社會真實;所表述的心理層面更接近人性真實;所傳播的科學內容更傾向適用。當然,世俗化不是庸俗化,世俗化是把科學引入到人們的世俗生活中,并使人們的生活更美好,它與當前一些電視節目庸俗化造成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滑坡的傾向截然不同。
2、善在真助
“夜里思想千條路,朝起依舊賣豆腐”,是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民渴望致富的常見心態。對于今天這些苦于沒有路子的農民,對農節目應該做的是真誠地為他們服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節目內容及其形式的針對性問題。央視農業頻道的《農廣天地》是一檔農民科技教育與培訓的欄目,它根據農民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和季節的變化,適時安排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技術以及各類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等。欄目針對性好,易學實用,親和力自然會增強,這也是《農廣天地》受廣大農民喜歡的原因所在。
在把握節目導向的情況下,對農節目應該盡可能讓他們開闊視野、看到榜樣、嘗到甜頭、得到實惠,讓他們做有例子,學有樣子。科教片《地膜覆蓋》在全國放映后,如獲至寶的農民迅速推廣學習,糧食、棉花當年大獲豐收,就連商業部門也跟著受益,地膜賣得脫銷,生產廠家一個跟著一個盤活。央視農業頻道的《致富經》欄目以百姓視角解讀農民身邊的致富明星,通過報道涉農經濟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致富經驗和創新做法,啟迪觀眾的智慧,激發觀眾的“財商”,讓觀眾善于把握商機,發現自己身邊的財富。
對于產前買難、產中管難、產后賣難等問題,對農節目應該及時提供各種信息和相應的服務,解決實際困難。央視農業頻道《聚焦三農》欄目推出系列特別節目 《農產品如何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對農民觀眾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山東農科頻道的《鄉村季風》之所以在山東頗有影響力,也是因為它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事實上,農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是農村環境下的產物,他們對各種“道理”的取舍,更多地是從實際利害上考慮。對農節目既應該高舉科學旗幟,也應該尊重農民樸素的“農民意識”。
3、美在情深
央視科教頻道的《講述》是一檔“用淚水煮開心靈雞湯”的談話節目。談到《講述》的孕育過程,欄目執行制片人張國飛說,“十套科教頻道開播的時候,考慮到科技本身是比較剛性的東西,文化則是非常唯美的,這時就缺乏一個對人的生存狀態和情感進行擴展的欄目。”②顯然,剛性的科技,需要情感來潤滑。對農節目要做的也應該是在“曉之以利,喻之以理”的同時,“動之以情”,以情感為動力,讓科學之美在農村大地上流淌開來。
第七屆神農獎金獎作品《農民潘根大》可以說是一個普通農民潘根大的生命之作。一段段簡單質樸的畫面,一句句真實懇切的語言,感人之深,可謂蒼天欲哭,大地無淚。一個關于“農民與土地”的沉甸甸的主題,一個農民樸素的土地情結,呼之欲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能夠在情感方面感動人、影響人,給人一種震撼,一種智慧,一種感悟。羅丹這樣說,“沒有一件藝術作品,單靠線條或色調的勻稱,僅僅為了視覺滿足的作品,能夠打動人的。”③農業電視人應該懷有一顆滾燙的心,把自己的真情體驗傳達給廣大觀眾,讓農民在情感上引起共鳴。
情感上的共鳴,在于“心有靈犀”。農科節目的主要受眾——農民,作為一個物質、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群體,更需要來自電視的人文關懷。“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東方時空·生活空間》欄目的這句片頭語,猶如石破天驚,在中國電視界刮起了一股人文關懷的旋風。從此,中國電視開始以平民化的視角來關注身邊的普通人、平凡事。一時間,人文關懷成了幾乎所有欄目的“口頭禪”,農業欄目也不例外。《鄉村發現》曾經播出過一個節目《望城有個“結石村”》,片中有一段鏡頭:村里的許多群眾一人端著一碗水,問主持人李兵敢不敢喝。這種讓村里許多人患上結石病的水,在李兵喝與不喝之間,節目人文關懷的意義已經展現在觀眾的面前了,而李兵在節目最后向社會的求助呼吁,更是直接體現了人文關懷的意義。
人文關懷的核心,在于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但是,當電視的這種人文關懷精神成為一道清新亮麗的風景線時,也出現了一些“偽以人為本”的現象,個別節目“掛羊頭,賣狗肉”。例如,有一個地方臺的節目,說的是農民搞龍眼擂臺賽,看誰家種的龍眼好,本來一個挺熱鬧有看點的題材,卻因為編導讓那些參賽的農民挨個擺開《幸運52》中那個著名的“李詠式”,讓許多人產生反感。其實,農民有自己的表達方式,讓農民邯鄲學步的做法,缺少人文關懷最基本的真誠與尊重。真正的“以人為本”應該像馬克思曾經說過的那樣, “它生活在人民當中,它真誠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與憂患、熱愛與憎恨、歡樂與痛苦。”
二、對農節目的敘事策略
1、重在過程
對于科學精神的傳播,科教影視節目曾經一度有所忽略,直到最近幾年才引起廣泛重視。如何傳播科學精神,成了擺在所有科教影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這些年人們把眼光投向國外同行,從美國發現頻道和國家地理雜志參悟到了一些較好的辦法,并開始在國內的科教片中嘗試。例如,北科影承做的《發現之旅》欄目是一個以科學為視點、以好奇心來驅動、以懸念來鋪墊,探索自然史、文明史之迷的非虛構的娛樂節目。科普短片《南山巍峨》則是通過幾個學生在烈日和暴雨下探索濟南的名泉是如何形成的,又緣何停止噴涌的,讓觀眾在一個接一個的問號中感受科學探索的無窮魅力。
科教影視節目在傳播科學精神方面積累的經驗也許能夠為對農節目提供一種參照。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中國的國情和農民的特點決定了中國的農民們關心的焦點是節目內容是否實用,能不能改善生活、增加收入,因此只有將科學精神與現實利益融為一體進行傳播才能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鄉村季風》曾經播出過一個節目,說的是山東高密的一個農民李丹偉老漢看著大風年年刮下大量的果子心疼不已,經過實驗,終于搞出了一種“拱形種植法”,把整個果園里的樹變成一棵樹,結果果樹的抗風性能好多了,果子也掉得少了。這種“拱形種植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用嫁接的辦法,把相鄰兩棵樹的樹枝嫁接在一起,然后這樣樹接樹,枝連枝,整個果園便成了一棵樹。在這個過程中,實用的科學成果與李老漢充滿農民智慧的創新精神水乳交融,節目所傳達的創新精神也展現得淋漓盡致。央視農業頻道開辦最早的涉農節目之一《科技苑》通過設置“農技廣場”和“科普世界”兩大板塊,照顧到了農民“想致富,學技術”的普遍心態也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2、意在結尾
藝諺云: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對于一個單獨的農科節目來說,如果在結尾的地方突然來一段科學精神的重要性,難免有畫蛇添足之嫌,但如果是一檔欄目化的節目,主持人最后出來點破一下,則應該是點睛之筆。這種點化,在《焦點訪談》中也被大量運用。
傳播學已研究證實這種信息的冗余傳播對受眾接受信息更有效。第七屆中廣學會對農研委會欄目金獎得主——河北電視臺《服務在線》在節目最后對科學精神的點化,便是一次有益的嘗試。這檔欄目在短片《南蔗北種》、《南茶北移》之后,主持人王更新說道,對于長在南方的甘蔗和茶葉,它們可能有一條38度的緯線,但在我們的頭腦中卻不應該有這條三八線,張騫義他們根據自己的不斷實驗,最終打破了這條界線,靠的就是一種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
“結句如撞鐘,清響有余音。”對農業電視欄目來說,這種及時的點化,就像炒菜最后出鍋時放上點味精,量不大,但為觀眾獻上的卻是一道有滋有味的美味佳肴。當然,這種點化,也應該把握好度,點到為止,恰到好處。
總之,上述策略只是對農業電視節目創作理念的回應和創作實踐的應對。概言之,積極縫合對農節目與農民之間的距離與錯位,尋求現實意義上的對接與接軌,是今后對農電視節目創作與傳播的大方向,也是當前對農科學傳播的現實取向。■
(本文受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06SJD860005)
參考文獻
①余秋雨:《晨雨初聽》,文匯出版社,2001,第101頁
②歐陽國忠:《中國電視前沿調查》,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第140頁
③法國·葛塞爾:《羅丹藝術論》,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第51頁
(作者:吳志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聞傳播學系講師,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博士生;姜照君,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聞傳播學系講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