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等四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校園文化 中山精神 本位思考
2009年4月,筆者有幸參加了安徽省委黨校第十九期宣干班學習,并在廣東省中山市學習考察4天,期間對中山市文聯主席胡波教授的報告《中山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感觸較深。胡教授從中山市文化的歷史與現狀談到中山市文化未來的規劃與發展前景,從中山人文化的價值觀(文化與經濟、文化與政治、文化與社會等)談到發展中山文化產業的方法(開放的、包容的、執著的等),思維嚴謹,全面具體,思路開闊。作為高校教師,我們一直從事校園文化建設工作,胡教授的報告對我們啟發很大,激發了我們的本位思考: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如何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如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學院發展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如何進一步規劃、構建富有學院特色的校園文化,創造和諧校園氛圍,是擺在學院校園文化建設人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重要意義和建設目標
校園文化建設要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現代大教育觀為理論基礎,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學院中心工作,整體規劃、逐步推進、協調發展。校園文化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院育人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校風、教風、學風的形成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是促進學院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要服務于學院的發展戰略、中心工作和奮斗目標,突出重點,以和諧、健康、可持續為建設理念。
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雙重職責,同時又要實現教育的雙重價值。因此,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既要體現歷史的文化積淀,又要體現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為高層次職業人才的培養提供環境支持。建立現代高職育人制度,形成具有優良的校風校紀、濃郁的學術氛圍、優雅的校園環境、豐富的文化生活的校園文化勢在必行。
校園文化建設堅持注重歷史傳承與發展創新相結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嚴格管理與人文關懷相結合,勵精圖治、與時俱進,努力建設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健康向上、充滿生機活力的具有深厚底蘊和時代特色的校園文化。全面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努力實現以下目標:師生高度認同的學院辦學理念和思路,團結一致、奮發向上;明確學院精神、學院校訓、學院標識;建立健全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強化工作的制度化意識;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形成一批有影響、具有學院特色的文化品牌(專業牌、專家牌、校友牌等),建成設施完備、功能先進、服務完善、環境優雅的辦學環境;形成校園文化建設的全員參與意識。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結合學院發展建設的傳統與現實,校園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以人為本”為核心,以倡導發揚“學院精神”為根本,以建立現代高職教育制度為保障,以行為文化建設為基礎,以校園環境的美化、優化為表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將以上的內容進一步具體化、規范化,使之成為學院未來校園文化建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分階段的建設目標,共同創建具有學院特色的、同現代高職教育相適應的校園文化。
(一)建設兼容并包、傳承創新的精神文化
首先,明確學院精神。學院精神是全體學院人在長期共同的拼搏奮進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為師生所認同和接受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是全體學院人的精神支柱,是學院的文化內核和可持續發展不竭的精神動力。其次,提煉學校校訓,并詮釋其新的內涵。學院在長期的治學、辦學、求學歷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辦學傳統,要用精煉、準確的語言予以總結、概括,在此基礎上濃縮出學校的校訓。第三,明確學院形象標識。強化全院師生員工統一、規范、嚴肅地使用學院形象標識的意識。
(二)建設科學規范、激勵自律的制度文化
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嚴格遵守《高等教育法》、《教師法》等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形成依法行政、依法執教、依法治學的局面。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堅持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發揮專家教授在學院管理工作中的決策咨詢作用,充分發揮工會、教代會、共青團、學生會組織在學院民主管理與監督中的作用,充分發揮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作用,堅持院務公開,特別是規范公開程序、提高公開質量,完善學院信訪工作制度、建立院內申訴機制,擴大民主監督范圍、增強民主監督力度。建立科學規范、以人為本的管理體系,并根據學院改革發展的需要不斷充實、完善、發展和更新,使各項工作進一步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人性化。
(三)建設個性鮮明、充滿活力的行為文化
行為文化是師生在學院教學、研究、學習、生活及文化活動中所表現出的精神狀態、道德行為和文化品位,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終落腳點。以行為文化建設為基礎,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貫穿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積極利用和創造條件,有效搭建學術交流平臺、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邀請院內外專家學者講學、交流;支持和鼓勵師生以團隊合作的形式促進教學、科研中的學科交叉與知識融合,院內學生學術論壇要進一步提高層次、擴大范圍;加強師德和學術道德建設,將師德教育、學術道德教育納入新教師上崗培訓的必修課程和培養體系之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以各重大紀念日和節日為契機,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圍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干意見》的內容,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積極開展各種公德意識的教育活動;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平臺建設,深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格調高雅、具有鮮明特色的文體活動;規范學院各種重大典禮、會議、儀式,烘托莊嚴、隆重的氣氛,彰顯學院的特色,展示學院人的精神面貌,舉辦能夠體現一流高職院校風范的、具有教育意義的品牌文化活動;發揮校友作用,深化與創新校友工作,進一步完善各地校友會的建設,使母校成為校友們的精神家園,使校友成為在校學生的學習榜樣,同時鼓勵校友關心母校的發展建設,激勵校友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建設環境優雅、功能齊備的物質文化
校園文化物質層面的建設,是充分發揮環境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徑。在充分尊重校園空間現狀的基礎上,校園環境建設要著力營造綠化、凈化、美化的人文環境,既要體現學院的活力,又要體現學院的特色和風格,更要體現學院的辦學理念、學院精神和辦學傳統,反映學院的價值取向。加大校園景觀建設并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強化校園環境風格與特色的相對統一與協調;加強校園管理,維護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學習、生活秩序,建設環境優美、整潔衛生、安靜和諧的美好校園。
三、校園文化建設途徑
加大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宣傳教育力度,增強全員的校園文化建設意識,強化全員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共同建設具有學院特色的校園文化。對各種媒體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充分發揮報紙、刊物、電視臺、廣播電臺、網絡、宣傳廊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多維一體的校園文化宣傳平臺;支持各級學生會、學生社團建設,加強對“兩會”(團委會、學生會)的指導,更好地發揮其在學院與廣大學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強對學生社團的管理和指導,為其開展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活動創造必要的條件,提高社團的整體水平,使之成為學生展示才華、提高素質的重要平臺,為校園文化增加生機與活力;加強學生寢室文化氛圍建設,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形成集體觀念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建設各具特色的系部文化,要依托各系部并發揮系部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傳承、發揚系部文化,創新工作理念、拓寬工作思路、豐富工作形式、完善工作內容?!?/p>
(作者單位:車毅 安徽中澳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張波 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影視藝術系)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