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11月中旬,臺灣壹傳媒集團旗下的《蘋果日報》推出了一種名為“動新聞”的新型新聞報道樣式,因其過渡渲染血腥暴力在臺灣引發巨大爭議。本文運用鮑德里亞的媒介批判理論分析臺灣“動新聞”事件,認為“動新聞”可以作為鮑德里亞關于“仿真社會”和“意義消解”這些后現代預言的直接體現。它有可能加重真實世界和虛擬空間界限的模糊,并使新聞成為對消費欲望與感官欲望的無意義模仿,其負面影響需要我們警惕。同時,文章通過對鮑德里亞理論的批判性思考,認為“動新聞”將新聞敘事中的想象因素突出出來,對研究新媒體時代新聞敘事的變革與創新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動新聞” 鮑德里亞 新聞敘事 想象
一、臺灣“動新聞”事件始末
2009年11月中旬,臺灣壹傳媒集團旗下的《蘋果日報》推出了一種名為“動新聞”的新型新聞報道樣式,即以3D動畫形式,部分模擬新聞事件的發生過程,并結合傳統的圖片、文字等手段,力求逼真還原事件的一種新聞創新。其中,一段模擬伍茲妻子持高爾夫球桿攻擊伍茲座車的報道,幾天之內點擊率達到200萬次,引起了《紐約時報》的關注。《紐約時報》將其稱為“Maybe新聞”,評價這是一種以視頻游戲和純粹想象的形式創造出的新形式新聞報道。隨即,“動新聞”因為過度渲染新聞事件中的血腥暴力場面在臺灣引起了巨大爭議,成為近年來少見的直接針對媒體文化的公共事件。
“動新聞”標榜以寫實動漫方式呈現新聞,讓新聞更貼近年輕人。目前只在網絡和手機平臺上傳播,但由于“壹電視”牌照申請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所以,可以推測,“動新聞”無疑也會成為壹傳媒進軍電視行業的秘制武器之一。
“動新聞”之所以會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是因為它以大量模擬動畫方式報道性侵害、自殺、家庭暴力等社會新聞(比如《獸父奸幼女》和《鐵鍬殺妻》),毫無顧忌地模擬兇殺、色情場面,并配以虛擬音效和解說,尺度大大超越了以往的新聞報道。而且“動新聞”的目標受眾包含未成年人,無疑構成了對新聞倫理和社會倫理的雙重挑戰。臺灣多個社會團體號召全臺抵制“動新聞”。11月25日、26日,臺北市長郝龍斌兩次對壹傳媒處以50萬臺幣的罰款,同時對《蘋果日報》采取多項封殺措施。臺灣立法委員也開始修訂相關法規,規范電視、平面媒體以及網絡上的新聞內容。
在各種壓力下,《蘋果日報》被迫公開道歉,并對“動新聞”實施分級管理。事實上分級形同虛設,并沒有對未成年人接觸不良信息形成有效限制和保護。臺灣相關部門開始對壹傳媒籌辦的“壹電視”牌照申請采取更嚴格的審查,“壹電視”的創辦計劃進入困境。不過,目前分級處理后的“動新聞”依然可以通過原有的渠道進行傳播。①
二、對“動新聞”的鮑德里亞式分析
法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以對消費文化和大眾傳媒的后現代性批判享譽世界,“他從消費、信息、傳媒和技術的角度,用‘仿真’理論為世人描繪出一幅由‘擬象’、‘符碼’、‘內爆’和‘超真實’所組成的后現代世界。”②他認為,當代社會是由大眾媒介營造的一個仿真社會,傳媒不斷生產出大量的可供仿真的形象和符號,構造了一個“超真實”的世界。媒介成為了符碼的載體而大量充斥于現代社會,人們又依賴媒體去感知世界,媒介制造的“超真實”取代了真實的狀態,“擬象和仿真的東西因為大規模地類型化而取代了真實和原初的東西,世界因而變得擬象化了”③。
在上個世紀70年代,鮑德里亞的上述觀點還讓人難以理解,但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鮑德里亞所說的“仿真的世界”已經直接體現在互聯網所塑造的后現代文化中。“網絡空間所建構的形象能夠對現實世界作廣泛的擬仿,從而將現實世界置換為超現實的景觀。”④“動新聞”無疑是鮑德里亞預見的一個明證。
在如今的數字世界里,信息和符號的泛濫的確模糊了“仿真”和“實在”的界限,一些社會、經濟等現象,在受眾的認識里有了一種幻象之感,其不良后果是人類感知、思考和行為的虛擬化。近年來國內青少年犯罪率上升,而其行為動機與方式直接受到了電腦游戲、影視媒體的影響。“人們生活在一個虛擬復制的文化中,被各種多余的、喪失意義的符號和信息所包圍,無法逃脫。”⑤
“動新聞”正是構成了這樣的挑戰,我們知道,“客觀真實”是新聞的核心價值所在。“動新聞”雖然標榜寫實,然而在制作者將文字轉換成動畫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增加虛擬一些元素,例如當事人的表情、環境細節等,它們可能帶給觀眾不同的感受與解讀。如果不嚴格控制,就會造成對事實的歪曲。“動新聞”引起的爭議正是因為在報道中過度添加想象元素。這種“動新聞”模糊了新聞與非新聞的界線,也模糊了真實世界和虛擬空間的界限。
鮑德里亞進一步指出,大眾媒介在后現代的語境中會變得無意義。大眾傳播“并非出自其內容、其傳播模式、其明確的目的(經濟的或心理的),也不是出自其容量或其真正的受眾(盡管這一切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并構成其支持),而是出自其自主化媒介的邏輯本身。這就是說它參照的并非某些真實的物品、某個真實的世界或某個參照物,而是讓一個符號參照另一個符號、一件物品參照另一件物品、一個消費者參照另一個消費者……大眾傳播處處都是由這種與技術和編碼規則相適應的系統化規定的,是由并非從世界出發而是從媒介自身出發的信息的系統化生產規定的。”⑥也就是說,虛擬的模式、符號與邏輯方式而不是客觀世界有可能變成控制這個世界的方式。
鮑德里亞提醒我們對媒介保持足夠的警醒。“動新聞”表面上好像是還原了真實,甚至是還原了更多的細節,實際上卻強加了報道者的主觀趣味,以感官刺激消解了事件本身的復雜意義,消解了個體人物鮮活的生命價值。臺灣通訊委員會委員彭蕓說,壹傳媒的“動新聞”的目的不在提供資訊,只是用新聞來美化暴力與色情而已。⑦這種虛擬已經脫離了客觀世界的邏輯,成為消費欲望與感官欲望構成的后現代破碎世界的無意義模仿,進而加重媒介對人的異化。
三、“動新聞”對新媒體時代新聞敘事的挑戰
鮑德里亞的偏頗在于將人類對現實反映的不確定性極端化了,“鮑德里亞的仿真和擬象概念只看到了技術的表面現象,而否定實在和真理的本源性。”⑧事實上,“仿真”一直存在于人類社會,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必然通過媒介,媒介對人類的影響也不可避免。如果我們能努力推動“仿真”行為的合理發展,完全有可能使“超真實”的世界與真實世界貼近,使媒體更準確的反映現實。
從這一角度審視,濾去故意刺激眼球、渲染色情暴力“動新聞”個案(事實上有媒體指出,這可能是一種炒作“壹電視”的手段),“動新聞”作為一個新聞報道樣式具有創新性。在很多新聞事件中,特別是一些突發性事件,記者無法完成現場拍攝,過去只能通過圖示、照片、簡單動畫模擬的方式去體現,逼真程度非常低。3D技術使快速而逼真地模擬新聞事件成為一種可能。壹傳媒集團的創始人黎智英以低俗化為切入點構筑起自己的傳媒帝國,在數次開疆擴土中無往不勝,這次“動新聞”的創意也出自其手。他認為未來是網絡稱霸的媒體時代,新聞的來源,不見得是記者在現場采訪所得畫面,網絡上會出現事件當事人或是其他拍攝者的上傳影片,要串連這些故事的張力,需要通過動畫來輔助。所以他特別在去年2月把互動網中的動畫部門擴充,先是將壹蘋果網絡改版,并且成立了“壹傳媒動畫”、“壹傳媒互動”、“壹傳媒網絡播放”等三家有限公司,強化網絡與動畫制作能力。⑨可以推測,“動新聞”這一形式在未來的新聞報道中會有非常強的應用潛力。
臺灣政治大學的藏國仁教授認為,“動新聞”的出現對傳統的新聞敘事構成了一種挑戰,它使過去一直被忽略的新聞敘事中的想象性因素突出出來。他提問到:“記者在工作時是否亦對采訪議題有所想象呢?是否預想采訪對象(消息來源)的思維、動機、目的與行為?記者在認知到采訪對象提供的信息與故事真相后,有無可能繼續推敲其所獲知的故事真實意涵,甚至大膽連結故事中所缺少的情節拼圖?”⑩
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雖然在傳統新聞敘事中,重點強調的是客觀、公正、平衡地報道新聞事實,但是,想象性因素始終是新聞敘事的潛在因素。“‘想象’將一些通過感知所傳達的‘完型’思維或記憶改造、組合、冶煉,是一種將腦中素材重新做成新意向的思維過程與結果。”
“動新聞”的出現對新媒體時代的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記者不僅要如實地記錄所見所聞,收集辨別相關資料,作出理性的分析思考,還要有充分的想象力,根據已有的信息建構情境故事,運用先進的模擬技術,實現新聞事件的動態還原。也許,這才是處在新媒體時代的新聞記者將要面對的鮑德里亞式挑戰。■
參考文獻
①何亮亮,《推“動新聞”惹眾怒 臺灣官民全面圍剿》[OL],2009年12月8日,鳳凰網;關玲,《動新聞:動的不是新聞,是寂寞》[OL].2009年12月3日,華媒網
②陳力丹、陸亨,《鮑德里亞的后現代傳媒觀及其對當代中國傳媒的啟示——紀念鮑德里亞》[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年第3期,第75-79頁
③[法]鮑德里亞:《仿真與擬象》[M].選自《后現代性的哲學話語》[M],汪民安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29頁
④葛豐、伍支晴,《鮑德里亞的主體觀與網絡傳播》[J].《新聞與傳播評論》2003年,第46-54頁
⑤趙斌,《依舊懷念1968》[J].《讀書》,1999年第8期,第8頁
⑥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l年,134-135頁
⑦關玲,《動新聞:動的不是新聞,是寂寞》[OL].2009年12月3日,華媒網
⑧梅瓊林,《鮑德里亞的傳播理論及其思想》[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5期,第105-109頁
⑨臺海網,《黎智英燒錢60億 搞電視生死難料》[OL].2009年12月11日 臺海網
⑩蔡琰、藏國仁,《想象與創造性想象:新聞敘事再現的藍圖》[J].《第五次跨文化傳播國際學術會議暨媒介教育聯合會(MEC)會議論文集》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班,指導老師:周怡)
責編:姚少寶